23智度心髓心经吉林版一期
2022/6/19 来源:不详心经
现的相有生灭,阿赖耶识的种子不灭,那就得运行来世的相,就有了来世受报的相。到底谁在造业?谁在受报?整个法界毕竟没有一个众生轮回,毕竟没有一个佛来过世间。没有一个众生,也没有yizun佛,十方三世无量诸佛,就是法身的愿力、慈悲力、觉悟力,这些种子运行的显现。因缘不聚了,相就灭了。
凡夫也是种子运行现的相。诸佛菩萨也是种子运行现的相。可是凡夫就认为有个我,甚至有个轮回,可是阿弥陀佛,他是觉悟的种子现的相。他就会以他觉悟的般若智慧观察,没有一个阿弥陀佛,没有一个我。但诸佛的一切种子都觉悟圆满,甚至可以没有隔阴之谜,依真空性为体,相续显现,不离圆成实境界。此又何尝不是诸佛之我呢?
见闻觉知就是本觉妙明在作用,法界就那一个性觉。说一个都不对,说两个更错乱。因为毕竟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得是性觉妙明。无法说是两个,也没法说是一个。阿弥陀佛怎么会认为有一个阿弥陀佛呢?怎么会有一个阿弥陀佛转世呢?毕竟不来不去。若说有一法是阿弥陀佛则不成立,毕竟没有一个阿弥陀佛这单独的一法。没有阿弥陀佛这一法,可不代表不现,因缘具足则现,因缘不具就没了。现也不生,不现也不灭。
般若经里面讲了,来无所来去无所至,因缘具足则现,因缘不具则灭。因缘具足时不曾生,因缘不具不曾灭,不来不去,名为如来。阿弥陀佛因地是法藏比丘。法藏比丘是法界之中的别业因缘种子显现的。因缘具足显现了法藏比丘的一个修行相,有了修行相的因缘,就会显现功德相。有这个功德相的因缘就会显现一个成就相。有这个成就相就会显现一个圆满相,由这个圆满相就会相续前面的愿力显现一个阿弥陀佛的相。方便说,法界就是一个如来藏,就是一个心。没有你、我、他,别折腾了。
去相显空。如果你去掉了古董相,去掉了茶杯相,不需要离开眼睛所见,这个茶杯就是空相了。现在你看到了啥?看到了古董。这里有个古董吗?有啊,这不就是吗?别扯了,这是现代人做的。额!古董呢?从有到无,没了。这不是茶杯,是艺术品,茶杯没了,人家做了一个艺术品,做成一个茶杯的样子。结果你把艺术品当茶杯了,又当成了古董。去相显空,这些相全去掉了,它是什么?就是空相。去相显空,舍妄求真。没有古董,你说是古董,那是妄。把这个妄去掉,去掉了妄就是真。真是什么,真就是空。
应当在一切时,一切处这样去观修,这样去思维般若的法义,常常见一切法都要与般若的法义相应,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不需要离开眼睛所见,但是要离开茶杯的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比如眼睛看着古董,离开古董,离开古董就成了茶杯,离开茶杯就成了陶瓷,离开陶瓷就成了四大,离开四大就是空相了,这叫即一切法离一切相。
即于五蕴不见于相,就是不分别是色,不分别是受想行识。于五蕴不执着是五蕴,那是什么?就成空相。于诸空相,不见五蕴。离了五蕴,就成了空相,离了这个空相,不要再见于五蕴,这就是见五蕴皆空。
亦如是不见生灭垢净增减来去。就看人家打羽毛球的时候,不要在中间产生一个来去分别之相。乃至生灭垢净增减亦如是。
看科判,科判分述上就是叫次第证心。科判里面又划分初中后,前面两个都讲完了,现在讲第三个部分,叫舍中道契了义。第一个部分是开显中道,第二个部分是行中道,现在是舍中道。为什么要舍?如果你有一个中道就是有法可得,违背般若实相。所以即使是中道也不可执取,因为毕竟无一法可得。第一义地也不能住,毕竟不应有所住。最后舍了中道相,才能达到究竟了义。真正的究竟了义,必须舍掉究竟了义。真正的成佛,毕竟不可以有一个佛可得,有个佛的境界可得,就没有真正成佛。真正的究竟了义,肯定是要舍掉中道究竟了义的。
看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这个是故空中,就是到了真空性,空如来藏真心本体的地方。看讲义,我们先看是故空中的空,是什么意思呢?这已经是第七个空了。一切法不离色,不离受想行识。我们讲一切法,说一切法无非是色受想行识。依色依受想行识故,见于生灭垢净增减来去。当你说生灭垢净增减来去,无非是依色受想行识来说,所谓一切法根本上来讲就是色受想行识,什么美呀丑啊、来呀去啊、动啊静啊,都是依色受想行识讲的话。
色空受想行识空故,无一法生灭垢净,乃至增减来去,亦无一法不生灭、不垢净、不增减、不来去。注意这个辨证,特别微细。色是空,不可得,受想行识是空,不可得。既然没有色受想行识可得,岂能有色受想行识生灭来去垢净?既然没有色受想行识生灭来去垢净,岂能有色受想行识不来去、不生灭、不垢净?因为五蕴是不可得法,不可得法怎么会有来去呢?怎么会有不来去呢?有个来去,就要有色,有个不来去,还得有色。比如说:师父跑了,师父没跑。跑了也得有个师父,没跑也得有个师父。有生灭来去得需要色,没有生灭来去也得需要色,如果色不可得,你说什么在生,什么在灭,什么来什么去。什么东西都没有,所谓来去,都谈不上。色空受想行识空,所以没有一法生灭来去,也没有一法不生灭来去,生灭来去与不生灭来去都谈不上了。全是戏论。
虽无一法可得,而不断灭。虽然没有一法可得,可不是绝无断灭。虽然没有断灭,但也没有一法可得,故亦名空。这又是一个空义,此空破顽空,就是破绝无断灭空。这个是真空,不是绝无断灭空,是说一切法本身就是空性,一切法本身就不可得,都是依真空性体,随缘现起的。所以,纵诸法不发生,真空性体亦不断灭。这个真空的法义,是破顽空的。顽空就是绝无断灭。真空不绝无、不断灭,而又无一法可得。
什么是真空呢?以诸法空、无所有、不可得,绝无亦不得,是名真空。真空就是彻底的什么都没有了,就连绝无断灭,都没了。绝无断灭是不能成立的,也就是说顽空、断灭空,是不能成立的。确实是空,确实不空,这个叫真空。既然不绝无不断灭,我们就称它为不绝无之性,或者叫不断灭之性,强名真心性体,就是给它强加一个名字。本来没有名相,说是一物即不中,为了说法,强加一个名相,叫真心性体,是幻妄诸法之所依。这个茶杯是幻妄之相,所有的一切法,都没有真实性,都是随缘现起,都是如幻如化。如幻如化的诸法,为什么能够发生?都是依这个真空性为体显发的。与如幻诸法相依而有的见闻觉知,也是依真空性所显发,所以称这个真空,叫做真心。这个真心就是真空性体,情器两界都依之而有,是一切法的所依。一切法都依这个真心而发生。故亦名诸法自性。既然一切法是依它发生的,所以反过来说,它就是一切法所依的自性。但不是一切法本体的自性。就是这个茶杯本体是无自性,虽然无自性却发生了。既然发生了,它总得有个依托,它的依托什么?它的依托是空如来藏,是那个真空性、真心性觉。既然是依托真心所起,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真心就是显发茶杯所依的自性。这个自性是这样安立的,所以自性有两个意思,这个茶杯本体的自性和它所依托的自性,本体的自性不可得,于所依托的自性,则不可说无自性。若不从对比关系上来讲,空如来藏亦无自性。单独研究如来藏,如来藏自体,亦无一法可得,是故说,亦无自性。色自体空、如来藏自体亦空,虽然都是自体空,但是色空要依托空如来藏乃能发生。在色法与空如来藏这种依托的关系上来讲,空如来藏就是诸法的自性。但是若各自单独观察,色法自体无自性,空如来藏自体亦是无自性。自体自性,和依托自性,这是两个自性。所以色法自性是空性,空如来藏自体自性也是空性。知道了吧!你不能说一个空性,一锤子就讲完了,注意无分别中有分别智。分清楚自体空性和依托空性的关系,讲法才能不错乱。诸法自性当然也包含有情了,真空性也是有情的根本自性,有情也是依托空如来藏起的,也是依托关系。所以我们就说空如来藏是我们的自性。
有情依之得成佛道。有情就依托这个如来藏性而做修证,就依这个如来藏而修证成佛,所以就称他为佛性。佛性是这么来的,你依什么做修证成佛,什么就叫佛性,可没有一定的。你说你观察色自性空,了达实相,依此实相修证,未来得成佛,因此这个空性即是佛性。有情依如来藏性做修证,未来得成佛,如来藏性便是佛性。看明白了吗?你依何性而修证,未来成佛,你所依之性,就叫佛性。我依般若的智慧性而做修证,未来得成佛,般若的智慧性就叫佛性。可有人见性的时候,见到一个决定的佛性,你果真见到一个决定的佛性,还叫圆满的见性吗?依如来藏性修证能不能成佛?所以说,如来藏性,就是佛性。依般若的智慧性修证能不能成佛?能。般若智慧性即是佛性。你说我行菩萨道,积累无量功德,依此功德性,未来得成佛。那么,功德性是不是佛性?可见佛性是随缘安立的一个名词,而我们却见到了一个真正的决定性的佛性。这可要命啊!
当知此处空义,是故‘空’中的空,这个空的法义,乃是舍中道之相。连前面见到的那个诸法空相,那个中道的空相都不要了,都舍了。为什么要舍?你不舍,就不能证到如来藏性本体。那个中道空相,并没有离开依他起相。依他起相就是五蕴,五蕴无自性,是依托真空性如来藏显发的。相对来说,五蕴是妄,真空性是真。所以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就是说,真空性是真,五蕴是妄,因此真空性中,无色空,无受想行识空。
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舍中道之相,就是舍色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连这个色空也舍了,就是依他起相也舍了,这个时候才能契合了义之性。了义之性,指的是如来藏性本体。即如来藏心体,这个时候证到的是如来藏性心体。也就是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个‘空’是如来藏性的空性。既然是如来藏性的空性,为什么不说是如来心呢?为什么不说是真心?因为这个如来藏性,自性亦不可得。自体性不可得,怎么能是心呢?但是我们所谓的心,确实是离不开他的。他自体性空,所以心经就用了空字。《心经》高明就高明在这,连续用了七个空,用途却各各不同。
有时说的是色自体空,有时说的是如来藏性自体空。《心经》绝对的深奥,绝对没那么容易解的。你哪个环节稍微错一点,前后就会矛盾,这一矛盾就是解错了。佛经有个规律,前后对纠、左右对纠、上下对纠、内外对纠。心经就更加体现了这个特点,整部经只要有一个地方互纠,对应不上,就说明你理解错了。字越少,就说明字与字之间,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都是前后对纠,互相纠错的的关系。整部经解完了,没有一处矛盾,这就对了。心经两百六十个字,从头解到尾,每一处都顺了,都是通畅的,没有一点点的卡壳,没有一点的矛盾,才能算是解对。
前面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后边说‘是故空中无色’。显然后一句里的‘空中’,非前四句里的色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色空,是依托如来藏性而起的。而所依托的如来藏性,自体亦空。语法翻一下应该是:是故空如来藏性中,无色空,无受想行识空。前后没矛盾了吧?是不是?如果拿色空与如来藏性空来比较,色空是妄,如来藏性空是真,这是从比较的角度来说的话。从智慧、理体的角度上来讲,总说体相用皆无自性。方便对比而说,谁真谁妄,都没关系,反正我都明白,这个叫真理现前,智慧现前。这个真理应用于整个法界,应用于任何一法,乃至过现未来,都是对的。既然对的话,那这个真理是恒性不变的。真也好妄也好,诸法自性空也好,所依托自性空也好,都在这个理之内,都被这个真理涵盖了。
所以,诸佛不以真为身,不以妄为身,但以理为身,以理为“我”。而这个理,又是依诸法自性空,依所依托自性空而有。到了最后确实什么都没有。到底成就什么?什么都没成就,确实是成就了,就这么巧妙。所以整个《心经》讲义的每一处法义,都是相当相当的微细。
(音频转换文字,仅供参考)
师父随喜护持↑
(音频转换文字,仅供参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