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般若 > 般若功效 > > 游记鸠摩罗什寺

游记鸠摩罗什寺

2023/10/24 来源:不详

从雷台公园南门出来后,在导航的指引下,步行。

鸠摩罗什寺始建于东晋太元八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西域高僧,鸠摩罗什住过的地方。

他曾经在此弘扬佛法,翻译佛经。

鸠摩罗什寺历史上鸠摩罗什寺历经沧桑,多劫多难。

殿宇僧舍无一幸存,仅残存半截罗什塔。

现在的鸠摩罗什寺,是年开工重建的。

现在鸠摩罗什寺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罗什寺塔、藏经楼、多功能般若讲堂、鸠摩罗什祖师纪念堂等等。

鸠摩罗什祖师纪念堂。

鸠摩罗什高僧事迹图。

甘露泉井亭。

罗什寺塔建于公元年,塔高33米,塔为8角12层,从下起第3、5、8、12层均设门,塔门朝东,12层门内设一小佛龛,龛内供金佛一尊。

塔体每层都用平砖叠成腰檐,八角翘首,下系风铃。

塔顶端为貌似葫芦形的铜制宝瓶,遥望金色辉煌。

塔基呈方形,边长12米,高3米许,四周有砖砌花栏宇墙。

罗什寺塔内置楼梯可以到达塔顶,塔内藏有鸠摩罗什舌舍利子、鸠摩罗什像一尊、大藏经一部,并有鸠摩罗什翻译的石刻《佛说阿弥陀经》一卷等。

塔的八角具翘首,下系风铃。

罗什寺塔和大雄宝殿。

建在高台之上的大雄宝殿。

新建大雄宝殿镂空雕刻的盘龙石柱。

出了罗什寺大门,在导航的引导下,走了大约米就到了大云寺。

大云寺原名宏藏寺,又名铁佛寺。

宋、西夏时期称为护国寺。

其历史悠久,规模宏伟,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古刹,始建于前凉王张天锡升平年间。

后因战乱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

年武威大地震以及后来人为的破坏,寺院再次被毁,唯有寺内明代时重建的古钟楼岿然独存。

楼上悬挂的“大云晚钟”,为武威八景之一,是国内不可多得的唐代文物。

年文物部门从别处搬迁来火神殿、春秋阁等古建筑,与古钟楼组成今日的大云寺。

大云寺山门和古钟楼。

大云寺碑林。

建在9米高,砖包土台上古色古香的古钟楼,重檐山顶,檐牙高翘,廊楹彩绘,整个建筑挺拔俊秀,高耸入云。

古钟楼上悬挂着一口大铜钟,钟通高,口经,厚,重约6吨。

铜钟形状古朴精美,声音雄浑洪亮,钟体上饰有图案,分上、中、下三部分,每部分又分6格。

最上层饰飞天,中层饰天王力士,威武有力,最下层饰动物和五彩云纹,是罕见的唐代铸造艺术珍品。

中层饰天王力士,威武有力。

下层饰动物和五彩云纹。

出大云寺,往南步行1公里左右就到了武威文庙,也叫圣庙、孔庙。

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是西北地区,造型雄伟、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据称,也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

武威文庙山门。

武威文庙坐北朝南,由三部分组成,东为文昌宫,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院。

现存建筑以孔庙和文昌宫保存完好,儒学院已毁。

走进文庙山门,庙内苍松古柏掩映下就是文昌宫。

文昌宫以“桂籍殿”为中心,前有山门、过殿,左右设耳房。

过殿之后,就是文昌宫的主题建筑桂籍殿。

文昌宫过殿。

桂籍殿前的拜台上,有单檐歇山顶式木牌楼一座,牌楼上正反两面的隶书匾额,是乾隆时期武威名人刘作垣题写的。

桂籍殿和木牌楼。

桂籍殿始建于明正统2—4年,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地方,文昌帝君就是民间俗称的“文曲星”,是道教之神。

相传是玉帝派到人间掌管文昌府事和人间禄籍的。

桂籍殿。

桂籍殿前廊檐下,集中悬挂着上起清康熙三十四年,下迄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不同时代的匾牌44块,有的牌匾距今已达多年。

但保存仍然完好。

不同时代的匾牌。

武威文庙,由棂星门、泮池、状元桥、戟门、大成殿、尊经阁等建筑组成。

武威文庙没有正门,据说是武威数百年来没有出过状元,所以这道正门就一直没有开,现在它的最南端是一堵庄重稳健的影壁,称“万仞宫墙”。

通过泮池上的状元桥,就是棂星门,过棂星门,就是戟门,戟门的后面就是大成殿,最后是尊经阁。

泮池、状元桥和建于明正统时期的棂星门。

戟门大成殿建在宽阔的石筑台基上,雄伟而壮严,保留着宋元建筑风格。

大成殿内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于的画像,旁立着孔子七十二弟子的牌位。

武威现存最高大的古代建筑尊经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64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