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心得修忍辱波罗蜜重楼逾陀
2023/10/24 来源:不详儿童白癜风怎么引起的原因 http://disease.39.net/bjzkbdf/230927/o1go90z.html
13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续“求法”与契入“禅修”的偈言后,接下来是关于“六度波罗蜜”的实践行。“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中,除了“布施”是外修,其余的全是内修。换句话说,布施是个人透过行为,对外禅修“施与舍”的窗口,同时也是面对际遇魔考的道场。“佛”教弟子,借助这样的五浊世,在现实世界中,学习忍耐,修忍辱波罗蜜。
所以下段的偈言,“未甞睡眠,经行林中”,是讲述“精进”到不分昼夜的禅行于林间,思索经义。而“持戒”是守持到“威仪无缺”,心“净如宝珠”的无染浊。“忍辱”是安住在“忍辱力”上,任由那些“增上慢人”,都要“皆悉能忍”。“般若”是要有智慧的判断,远“离诸戏笑,及痴眷属”,并且要懂得“亲近智者”。为什么呢?
因为如古人所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尤其是定力不够的人)。最后要“一心除乱,摄念山林”的修“禅定”。为何要“摄念”于大自然呢?因为“万物在说法”。当以“禅心”,超脱的观宇宙万物时,容易领悟真理的内涵。知可为、可不为的分际,降低因心动而念动的状况。所以学习观自然、宇宙、万物…,能帮助学禅者,扩大禅思的境界。
接下来,顺便提一下“无生法忍”的意思。“无生法忍”讲的是禅修者的“心”,其境界应该要修到不再为外在的际遇,心动而气躁。
因此思惟其义,要从“心”的角度契入。好比一个人为何需要“忍法”协助?是不是因为遇到有令“心”起波动的“际遇”发生(如逆境),所以需要借助“法”来对治。所以“法生”乃因“心动”。
而“无生”,是说没有需要生起“法”来对治。所以当一个人,修到“无生法忍”的境界时,表示内心的禅定功夫很稳,所以能“住忍辱力”,即便是遇到“增上慢人”都能忍。所以“无生法忍”,是修忍辱波罗蜜的目标境界,非常非常地难…。
经文:
“又见佛子,未甞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亿千万岁,以求佛道。”
也见到有些佛弟子非常精进,不眠不休地行经于林中,殷切恳求佛道。也见到严守具足戒,举手投足威仪圆满,心净透彻如珠的契求佛道。也见到有佛子,安住于忍辱愿力,即使遇到傲慢自大无礼的人,用尽恶言语责骂。但为求佛道,他都能忍。也见到有菩萨,远离各种戏言嬉笑,及愚痴的人,亲近智者。专心一意的斩断烦乱,将心摄念于山林之间,追求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