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搞笑现场拿扎落咋辣砸你家乡话怎

2023/5/16 来源:不详

随着《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的一路飘红,“哪吒”也成为了“史上名字最难读的电影男主人公”。连日来,朋友圈弥漫着一个世纪之问——“哪吒两个字,你们那里的方言怎么念啊?”

“拿抓”、“拉杂”、“挪炸”、“呢扎”、“闹赵”……无奇不有,朋友圈大型搞笑现场就是他了!

微博截图

前段时间,曾有一个短视频段子很火,一个小朋友看书上的哪吒故事,他读出来的是“那坨”。当然,这只是一个文字错读的搞笑段子,其实,哪吒这个经典人物,很多人小时候在不识字的时候,就开始听大人讲故事了,以至于念书后看到哪吒两个字,会有点奇怪,原来是这么写的啊!

所以,哪吒两个字怎么念,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牵涉到各地方言,就热闹了。相信很多人都会带入自己的家乡话念一下,然后好奇地问朋友:

“你家乡怎么念?”

全国方言读“哪吒”堪称大型搞笑现场

哪吒普通话读[nézhā],这个发音已经非常普及了,但说起各自的家乡话,就不一样了。

微博截图

成都人说“那抓”,广东有人说“拿砸”,浙江人有人说是“挪扎”或者“拿扎”,江苏人说“闹赵”。

成都的朋友这么说:

广元人民这么说:

自贡童鞋这样说:

邻水的朋友这样说:

广安的宝宝这样讲:

还有各种说法

虽然《哪吒》导演饺子也现身说法,说四川方言念“luoza”。但还是有许多可爱的四川人民因为发音“疑惑不已”。

当然!还有

“辣砸”“鹅扎”“落咋”“泥渣”“娜扎”“梨渍”

等稀奇古怪的发音版本

有个福建网友脑洞大开,“哪吒不是太乙真人用莲藕摆成人形复活的吗?咱们闽南话‘莲藕’的发音就是‘哪吒’。”闽南话里“哪吒”叫“莲藕”?如果说前面一连串方言读音起码还能在文字上有迹可循,那“莲藕”就真的要靠想象力了,只能说中国方言博大精深。

《哪吒之魔童降世》海报

家乡话念哪吒是一回事,用普通话念哪吒是另一回事,同样搞笑。特别是对很少在书面上接触这哪吒两个字的老人和小孩,“哪”是个多音字,但很多人不知道,会直接把“哪”读成“那”。“吒”又是一个非常用字,不小心的话,很容易看成“托”或者“坨”,所以,真的有人把“哪吒”念成“那坨”也不奇怪。

视频截图

“哪吒”两个字为什么难读?两个原因:梵音舶来品和文白异读

跟朋友聊这个话题。很多人开始自信满满,最后都陷入“应该是这样吧”的自问自答中。“要不是最近这个电影热映,很多人可能好多年都没用方言发过‘哪吒’这个音了。”

有人说,无论用普通话,还是方言,“哪吒”都不是很好读,因为“哪吒”本身是从印度舶来的梵音啊。类似还有梵语舶来词“般若”,读音“bore”,是大智慧的意思。

《哪吒之魔童降世》海报

哈佛大学文学博士、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教授夏维明认为:“哪吒是印度神话中两位神的合体,其一是《罗摩衍那》中的夜叉,那吒俱伐罗。另一个原型是克利须那神。”在印度佛教里,“哪吒”的全名是那吒俱伐罗(或那罗鸠婆,梵文NalaKūvara),是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北方护国天王毗沙门天王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样子是三面六臂的鬼王,其职责是护卫佛法、扫除邪恶、保护世人。

喜欢研究民俗文化的胡先生却认为,方言哪吒难读,主要是文白异读惹的祸。

什么是文白异读?这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的现象,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两种读音。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又叫读书音。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称为白读,又叫做说话音、白话音等。在中国,吴语、闽语、瓯语的文白异读现象最为频繁复杂。举个杭州人都懂的例子,上海话中“大衣”的“大”念做[da],是文读,接近普通话;但“大人”中的“大”念做[du],是白读。再比如上海话中,上海人的人读[ni],到了人民广场中的人,它又读[z],这些都是约定俗成读法。

哪吒[nézhā]偏偏是从梵文转过来的特殊发音,转成方言里的文读就特别尴尬,怎么读都觉得舌头打结,不大“合适”。

全民抢“哪吒故里”古人也爱写哪吒?

除了全民家乡话说哪吒外,不少地方的人还在争做“哪吒老乡”,想让自己的家乡成为“哪吒故里”。

比如电影里提到的“陈塘关”,被四川人认为是哪吒的故乡,遗址在今天的南广古镇,据说年前,李靖就驻守在那里。这次的电影制作团队正好来自四川,特地安排太乙真人说了一口四川话。

视频截图:李靖和太乙真人

此外,哪吒这种逆天设定无论古今都会成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48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