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四心,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
2023/5/3 来源:不详早期白癜风的症状图片 https://m-mip.39.net/pf/mipso_6858103.html
佛教自印度传到中国,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早已经融入到了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中,密不可分。佛曰:不可说。佛家讲究有缘人,般若(终极的智慧)的普及讲求一个“缘”字,时候到了,自然而然就有了。佛陀在说人世间如何到达彼岸,超脱万般苦时,聊起了“四心”、“四相”,何为四心,又何为四相呢?
所谓四心,指分别心、最胜心、无对待心、无颠倒心。分别心的意思,就是我们在去思考众生苦的时候,不能有差别对待,不管世间有缘人是高高在上的特权阶层也好,还是平头百姓也罢,看待他们就是放在一个天秤上,灭度一切众生之类,令其降伏凡圣九流。
最胜心是指生死观念,我们活在世上为什么会痛苦,是因为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为什么会在漂泊里寻求对死亡的答案,因为我们无法超脱人世间最大的悲哀——生离死别。最胜心就是要断人之生死烦恼,了却生,解脱死,入涅槃,安住其心。这就是“生亦何欢,死亦何忧”,生死之间,转念一瞬,人间最难得,就是看待生死如常。
无对待心,比起分别心而言,更胜一步,除了对众生无差别对待之外,更甚者对世间所有人、事、物都成了“空”,看万事万物入梦幻泡影,不凝滞于物,也不凝滞于形,更不凝滞于“俗”。久而久之,生活中的烦恼对你而言,还算得了什么呢?
无颠倒心,是指那些与事物原来面目相反的想法不可取。不见有本性,如幻无生体。如果一个人连自己本心都失去了,那么连人最基本的物种都将否定,我们可以去否定表象,但不可能去否定最根本的东西。即使我们世间所有的表象依托于“空”而存在,但还是有最本质的“性空”在其中,如果本心丧失,就真如“梦幻泡影”,无价值而存在,如无根之木。
佛曰:四心。这四心的学习与参悟,就是一生的功课。在这一生的旅途中,我们常见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相是什么,相是外在形态,外而想象于心的形相。我相是指我们在生活中,把外在的表现误以为是真实的自我,把外在当做真实,然后执着于表象。在西方哲学里这称之为主我与客我,客我是社会看待我们的形相,主我是自身心中想法的形相,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也有区别。我相,就是将单纯的客我当作了真实的自己,而忽略了主我的作用。这就脱离了真正的自己,而只是在意自己的一部分,也导致了我们在看待世间的众生时,少了最重要的自我。
人相则与我相相反,将“自体”看作是真实存在,我们只在乎“主我”的想法,而不在乎社会如何看待,脱离了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环境的大前提,脱离了人世间所有的道德评判、价值标准。这样的做法也会导致偏激的想法,从而走向极端。
众生相把依五蕴和合而生的自体当做真实存在的外在相状,五蕴是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现象,而我们将五蕴当做众生的喜怒哀乐,困苦由来,看待五蕴的苦、众生的酸,在这些表象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寿者相执着于生死,追求不可得的长生不老,活在虚无缥缈的神话里。万事万物皆有遗憾,如果世间所有事都十全十美,人类社会的文明当止步不前。正因为有缺陷,所以我们在努力弥补。我们在弥补人世间的遗憾时,在行动中获得满足,在一次次的努力中精神得到了锻炼,然后一点点升华,从而达到彼岸境界。破除“执念”,获得解脱。
生活本不易,非有想非五想,众生无烦恼,天地常悠悠,消除痛苦,而得自在,此乃“无余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