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2023/5/2 来源:不详生姜水能治白癜风吗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331/4600656.html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子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时,须菩提向佛表白说:“世界之尊啊,应当以什么名字称呼这部经书呢?我们应当供奉行持什么呢?”
佛告诉须菩提说:“这部经书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智慧到彼岸)。用这样的名义,你就可以供奉行持了。为什么是这样的呢?须菩提,佛说的智慧到彼岸,就不是智慧到彼岸,所以才叫做智慧到彼岸。须菩提,这话怎么讲呢?如来佛说过什么法理没有啊?”
须菩提向佛陈述说:“世界之尊啊,如来佛没有说什么法理。”
“须菩提,这话怎么讲?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微小尘粒,算多不多呢?”
须菩提说道:“很多很多。世界之尊。”
“须菩提,这么多微小尘粒,如来说不是微小尘粒,所以叫做微小尘粒。如来佛所说的世界,就不是世界,所以才叫做世界。须菩提,这话怎么讲?可以用三十二种色相来见到如来佛吗?”
“不可以啊。世界之尊。不可以通过三十二种色相来见到如来佛。为什么呢?如来佛所说的三十二种色相,就是不是色相,所以才叫做三十二种色相。”
“须菩提,如果有善心的男子、善心的女人用与恒河沙数量相等的身体和性命来做布施的话,如果再有人在这部经书中乃到于接受行持四句偈颂等,来为他人解说,他的幸福会很多很多。”
既然这部经书具有如此不可思议之功德与能量,那么佛教徒或者是三界六道众生都应该接受奉持的。可是要奉持,就得要有名相概念,就得要有分别,也就不能是绝对了。
这一部分是最关键的地方,也是非常有智慧的地方。因为佛祖一直要人放弃一切,破除一切,不能有任何牵挂,在上面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这里如果讲起名相而有所执着,岂不就是前功尽弃了!
说有名字,就是有相,就会让人生起分别;若说没有名字,那么讲说这么老半天,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这名字是有也不能有,无也不能无的。
释迦佛祖不愧是人天导师,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人,所以看问题的角度和境界显然是不同的,所以也敢于进入这种两难境地。
须菩提就像说相声里边的逗角一样,一直在给佛祖出难题。难题解决了,境界也就提高了,听众的境界与思路也就得到了升华。所以,他的任务就是要把问题提到绝对的险处,让佛祖来化险为夷。通过这样的论辩过程,使得听众受到启发和感悟。
他问佛祖:这部经该叫做什么名称?他们大家该怎么奉行与实践呢?因为佛祖翻来覆去在讲这部经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有功德,很明显是要想让大家都去实践的。
佛祖明白,如果给大家讲出了经书的名称,大家一定会去实践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很有可能大家却又把他的话当成了圭臬,就变成了法执,反而违背了他的初衷。他必须既讲出此经的名字,却又不能让大家执着法相经体,所以他说这部经书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
“金刚”,金的意思是宝贵如金,刚的意思是坚刚不弯。金是胜过一切,刚是无坚不摧。这两个字本身就包含着矛盾的意义,金是宝贝,可以执着;刚是利器,强以破除。也就是说,随执随破,舍舟登岸;羚羊挂角,不留痕迹。
般若的意思是智慧,智慧就是达到目的的最简便方法、最有效途经,因而决不会拖泥带水,不会有所牵挂。
波罗蜜的意思是到彼岸,或者彼岸到,即达到目的地。因为人类是有目的的,或者说宇宙间的所有生命都是有目的的。他们的生一定是要达到某个目的,走向某个境界。照佛教的说法,六道是目的,四果也是目的,佛境解脱也是目的。不入六道,也自然进入了四果或者佛境;不入佛境,也自然在于六道之中。而佛境却又不是超越了六道的一种独立存在,并不是说上帝就在那所有的时空之外又再建立一个极乐世界。
也就是说,佛的境界以及极乐世界本身就在六道三界之中,或者说与三界为一体而没有分别。只不过你必须放下心地,去掉了分别,六道也就是极乐了。放不下心地,极乐也就会变成六道了。所以,这金刚般若波罗蜜,说的就是金刚智慧到彼岸。
彼岸与此岸本来就是一体,不过中间有一条苦海横在路上就是了。身在苦海而能用金刚之法破除一切分别,则此岸立即成为彼岸,这就是智慧!
因为佛说的智慧到彼岸,就是要你连这个智慧也放下,不要生起妄想。因为有了智慧的概念,自然也就有了愚痴的分别,如何才能够到达彼岸呢?彼岸就是此岸,此岸也就是彼岸;般若波罗蜜就是非般若波罗蜜,非般若波罗蜜也就是般若波罗蜜。
在这里,佛祖所强调的,就是要让所有的听众不起智慧与愚痴的分别,不起此岸与彼岸的妄想。没有了是非的区别,也就是心无挂碍,也就是极乐世界了。
他还怕大家不信,还怕大家再执着于自己所讲的《金刚般若波罗蜜》,所以要再次破除,连自己说过的话都要否定了。于是,他问须菩提说:“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明白,佛祖是在破相,怕大家执着了自己的说法,于是他回答说:“如来无所说。”
这一句话非常关键,可以说,一下子把佛祖四十九年传法所讲说的,全部否定了。因为他们知道,真正解脱的时候,是赤条条地来而赤条条地去,带不得半点牵挂的。执着于佛祖,执着于佛法,都是最终解脱的障碍,都要彻底破掉!
佛祖既然四十九年没有说一个字,那么信徒们又何必再加以执着于佛说没说呢?真正放下了一切的时候,就连自己最亲爱尊敬的佛祖也能够放弃的时候,那么大道也就在自己的眼前了。我们知道,那些宗教家或者是领袖人物,哪一个不愿让自己的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呢?哪一个不愿让人崇拜自己呢?还怕别人记得不牢,所以还要塑出大像,要念名号!
只有佛祖慈悲,为了让众生都得到解脱,才不惜破掉自己的形象,让大家都不要执着于佛像或者佛说。没有一切外来干扰的时候,自己的本性面目也就见识到了。
然而佛祖明明说了那么多年的法,你是不能矢口否认的,所以必须有一种解释的角度。所以佛又说到了三千大千世界里的微小粒,那真是多到不能再多了。因为它的数字已经无法再计算,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而且说也没有用。你说它是微尘,不过是一种假名而已,所以如来佛所说的微尘就不是那么多真正的微尘,所以才叫做微尘。
正如《老子》所讲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能够说是微尘的,就不是那真正的微尘。因为说是微尘,这是从我们时空有限的凡夫俗子的角度讲的;但从微尘的本身来说,根本就没有任何概念和分别,而且它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叫做微尘,也不知道自己是多是少。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一切都是外行话。即使是自诩为无所不能的描述真理的科学,也对宇宙有着无限的未知,所以一切对于宇宙真理的描述都只能是外行话,都只是一种假名而已。
就如我们所称呼的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也不能够完全准确地描述下来,更不要说那三千大千世界了,更不要说那佛所讲说的极乐世界了!所以,佛祖给我们讲述的一切世界,都不是那个所谓的真正世界,都只是一个假名。被称做世界的,自然就有了许多的限制,自然也就得不到那个真正的世界。
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祖要让人们明白一点:他所讲说的一切法门,或者说一切世界的情况,都只是一个虚假的名称而已,不是那个真正的境界,所以不能执着,必须彻底否定。
接着,他又拿自己来比喻。人说佛祖身上有三十二种好相,这三十二种好相都不是正常的人所具有的,所以都安在了佛祖的身上。但是,即使是这三十二种好相,也都是有形的,有限的,有漏的,有时空的,所以也就不是真正的,清净的,无限的,永恒的。谁如果执着了这三十二相来看如来佛的话,那么他见到的一定就不是真正的如来佛了。
常听现在的学佛者,或者是什么气功大师们说,他们自己见到了释迦牟尼佛祖,甚至是然灯古佛,或者说自己的果位比那释迦牟尼佛祖还要高!释迦牟尼当年曾授记说弥勒菩萨多少多少亿万年以后才能成佛,也就是说人间在这一个阶段是没有什么大佛出世的。而自称为佛教徒子徒孙的人,竟然敢称说自己是某某古佛转世,而且竟然还有那么多的信徒去崇拜他!看看释迦牟尼佛祖这里讲的这些话,那些骗子们可以休矣!如来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境界,不能把这种境界庸俗化!
因为如来佛是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没有任何形象、时空的限制,所以这三十二相的说法只能是凡夫俗子的角度所看到的,只能是一个虚假的名称而已。由于人类的思维活动,必须要有语言概念,才能够进行分析、判断、归纳、认识等,所以就必须把一个事物切割、定位、解剖和整合。这样以来,那个事物也就变得面目全非了,这就是人类认识事物所存在的局限性。要成佛的人,首先就得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加以改变,才能够真正进入那个被描述的境界。
正因为《金刚经》讲说的,是要把一切成见,包括佛在内的一切认识活动都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这就是舍筏登岸的过程,所以其功德不可思议,实践的人所得到的幸福也是不可思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