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苏东坡传串读敦煌看北宋兴衰

2023/2/2 来源:不详

白癜风患者体验活动 http://m.39.net/disease/a_6410295.html

大家好,我是齐小柒,今天我想由《苏东坡传》这本书串读《敦煌》这本书,谈谈北宋的兴衰。

先说看到《敦煌》这个书名我就很喜欢,和我之前读的《苏东坡传》同属于一个时代——北宋,宋仁宗在位时天圣元年(-年)发生的故事。

这一时期是北宋的繁华盛世,也是文人志士生长的乐土,他们犹如漫天星斗,闪闪发光,让人钦佩不已。

哈哈,如果可以穿越,我就想穿越到这一时期,跟着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这些大才子做个小门童也可以,跟着他们读书,学习写诗词。

另外敦煌是一直想去的地方,我最想去的两个地方,一是西藏,二是敦煌,西藏说了很多年了,也没能去,敦煌本来今年5月份就去了,去年年底就报团了,因为疫情取消了。

我想去敦煌去看莫高窟的神秘,感受大漠孤烟直的孤寂,还有那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倒的胡杨树。

还记得在小学课文里第一次知道敦煌莫高窟,真的是记忆犹新,当时也是被震撼到了,我们知道了那里有精妙绝伦的彩塑,有宏伟瑰丽的壁画,还有一个藏经洞,洞里藏有我国古代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陈列在北京故宫等处。

这本书另外一个引起我好奇的是作者竟是一位日本作家,他肯定不是以介绍敦煌为主线?那他会从什么角度来写?带着这个问题,我先百度了一下,了解到日本当年从敦煌拉走了大量的经卷,并且对敦煌的研究远远超过我们。

井上靖在敦煌经卷的某处发现了这句话:“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这一段文字或许激发了井上靖好奇心,一个大宋湖南举人怎么会在那个时候出现在沙州?在发愿中提到的甘州小娘子又是谁?这一定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于是他将原文中的甘州小娘子改成了“甘州郡主”,并以此为主线从年写到了年。

大家若感兴趣可以找来这部电影看一下,名字也是《敦煌》,这部电影是年由中日双方合拍,据说日方为此斥资万人民币在敦煌修建了一座1万平米的道具古城。

井上靖除了《敦煌》还写了大量有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作品,比如《天平之甍》,《孔子》,《楼兰》等优秀作品,是一位特别让人敬佩的作家。

今天我想通过串读《苏东坡传》和《敦煌》两本书,跟着苏东坡在宋朝颠沛流离的一生看北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跟着赵行德游历到西夏,通过西夏一步步的强大看北宋的内忧外患。

《苏东坡传》这本书是从公元前年苏东坡出生到年苏东坡去世。我们读《苏东坡传》知道仁宗当朝时有一批惇儒贤臣,晏殊、范仲淹、欧阳修、文彦博、韩琦等,他们或有经天纬地之才,或有忧国忧民之心、或铁骨铮铮不畏权势,或文笔风流让人惊叹,他们和苏东坡一样无论放在哪里都一样会建功立业。

但仁宗去世后,北宋便逐步走向衰落,英宗短命只在位3年,颇有野心的神宗被王安石鼓动着变法,使国家民不聊生,哲宗被章惇这群只顾个人得失不顾国家存亡的小人把控着,北宋因朋党之争导致国力耗竭,原来的纯良儒臣悉数被贬,到微宗时北宋气数已尽,年北宋灭亡,徽宗和钦宗被俘,留下了“靖康之耻”。

《敦煌》这本书的时间是从年-年,正好也是仁宗在位的时期。赵行德也参加了殿试,和苏东坡参加殿试的流程一样,只是他在等待殿试时睡着了,待他醒来殿试已结束。懊恼和悔恨充斥着他,就在他漫无目的的走在街上时,看到一个回鹘人在卖一个西夏女人,那女子全身赤裸,回鹘人说和卖猪肉一样,想要什么地方就砍什么地方,那女子已被砍断了两根手指,但她丝毫不害怕,视死如归,赵行德被这女子的气质震撼住了,他不明白这女子的这份气魄是来自与她个体,还是源自于西夏民族的血脉。

行德把女子救下后,女子给他了一片布条,上面写着西夏文,他之前并不知道西夏竟然有了自己的文字,不光他不知道,整个宋朝都没人认识这种文字,然后赵行德决定去伊尔喀,西夏的京都,去探寻这种文字。

就这样一个市集上的女子激发了赵行德与生俱来的执著于某种事物的狂热,出现了一个剧烈的转向,他再也无法抑制前往西夏的欲望,开始了他的西夏之旅。

赵行德在西夏了解了西夏的文字,西夏的军队,西夏逐步形成的自己的文化,他深刻意识到西夏远比宋朝任何为政者想象的都要强大,是个极为优秀的民族,西夏不断吞并周边小国,如果不紧早采取措施,势力越来越大,将会成为中原最大的隐患。

果不其然,李元昊在仁宗(年)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也就是《敦煌》这本书快结束时,李元昊铁蹄践踏大漠,将河西全境收入囊中,又陆续入侵大宋边土,其势强盛无比。

在应对西夏方面,北宋却始终意见不统一,人事更迭,继夏竦、范雍之后是韩琦、范仲淹、之后又是陈执中、王岩、庞籍等人取代,始终没有遏制住李元昊的寇略。不得以于年与西夏议和,纳贡了事,花钱买了平安。

为什么北宋没有一举灭了西夏的能力,对待西夏的态度始终模棱两可,我记得看《清平乐》时后半部分朝代上争论最大的就是是攻还是和?

其主要原因是北宋若举兵讨伐西夏进军路线主要在陕北,要穿很深的沙漠,也就是沙洲(敦煌),极易迷路,半路上无法补给,需要带上几十天的粮,如果不能迅速攻克城池就会马上断粮,这对北宋进攻时极其不利。

再说说李元昊这个人,李元昊勇猛善战,年轻时便受父王之托掌握兵权,东征西讨,实战经验丰富,这就让这个虽然身高只有五尺的男人,却有天然的威慑力,使人臣服。他还有着极其敏锐的观察力,是他在阅兵时发现赵行德在衣领处写的名字,使他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

年李元昊去世,他死后二十余年后的神宗时代,再次与西夏交恶。继仁宗、英宗之后,年少气盛的神宗一即位,便立志要重振北方边土,遂与西夏形成对峙之势,后又发生了四次大规模的战争。

把《苏东坡传》、《敦煌》、《清平乐》串联起来再看,我们对北宋,对仁宗,对苏东坡有了很深层次的了解,相信有了这些背景知识再去敦煌也能有不一样的感悟。

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如果你也喜欢读书,欢迎加入「徐州同侪读书会」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34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