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菩提,解脱在当下鱼见先生
2023/1/31 来源:不详白癜风应该怎么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zd/180411/6159813.html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主要意旨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并据此进一步提出万事万物皆空这样一种观点。但我们要意识到,佛经所云之“空”并非一般消极意义上所言的什么都没有,相反的,其内涵十分丰富。某种程度上,“空”意味着世间万物不仅不是静止的,而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为此,唯有以不变方能应万变。此外,“空”即“不空”,佛家对万物皆存悲悯之心,因此佛法以救世为己任。
简单而言,佛家倡导的“空”的真实含义是教人无论身处何职都要心怀无我的精神。所以,佛教认为身在尘世,心亦可空灵,两者并不矛盾,反而息息相通。烦恼的过程中,人有时也会大彻大悟,寻求解脱的方法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出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入世。
灵山会上,佛陀与四方天王国绕着一颗随色摩尼珠讨论,佛陀问了四方天王以下问题:“在你们眼中,这颗摩尼珠呈现出何种颜色?”四方天王看后,说出青、黄、红、白四种不同的答案。摩尼珠再次回到佛陀手上,但当佛陀张开手掌时,手掌却空空如也。这时佛陀又问:“此刻在我手中的这颗摩尼珠其色泽又如何呢?”四方天王同时不假思索地回答:“世尊,此刻您手中空空如也,如何讨论摩尼珠的颜色呢?”
听了这话后,佛陀回答道:“面对世俗的珠子,其色泽你们都可轻易辨出,但你们却无法窥见真正的宝珠,实在令人深感遗憾!”尽管佛陀手中一无所有,但如同苏轼所言:“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虚无”的情况下,带来的可能是更多的选择。佛陀对世人的反应感到遗憾,是因为人只看重“有”所带来的好处,却对“空”能产生的更大效用一无所知;人过于重视有形、外在的事物,殊不知那内在无形的真善美本性才是最无价的珍宝。
佛法里,“空”即意味着“无我”。梵文里的“无我”是amatman,直译过来就是没有我、不是我,更书面的表述可为非我与无我。心中完全失去自我的存在,从表面看来,似乎是消极避世,但却是一种更有力量的作为。
强调“无我”的弘一法师并非是要将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完全抹去。这是他给“空”下的定义,但人们更佩服他对“不空”的独特理解,所谓的“不空”在他看来就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拯救世人。
有一次,老友穆藕初前来拜访身处太平寺的好友弘一法师。互相问候后,两人不由自主又主要围绕佛法进行交谈。穆藕初并不是太了解佛家的一些教义,但是他熟知一些哲学家、文学家对佛教的评判。他认为,佛教无非就是不断引导世人要消极避世,忘却自己对家与国所应尽到的义务与责任,而当时正是需要国民发挥艰苦奋斗精神以不断强大国家的时刻,佛教对现实并无任何益处。
面对穆藕初的批判,弘一法师解释说,佛家并非劝人逃离尘世,而是以让世人清晰认识生命的原始面貌为宗旨,让人们更了解智慧的本源,而不会陷在一些无谓的忧愁烦恼中。到寺院制度修行并不是修习佛法的唯一途径,佛法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成为人生旅途的指引者,给世人带来益处。
佛家所倡导的菩萨道精神,就是佛教济物利人这一入世悲怀最充分的体现,只要是真心想修习佛学的人,就必须心怀大慈悲之心,立下四大宏愿,即“众生无边誓欲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时刻以这四大宏愿激励自己,戒嗔戒欲,心怀远大志向,并努力去实现,凡是对世界对世人有帮助的事情,皆是佛道所认可与追求的目标,如此怎能认为佛教不教人向积极呢?
弘一法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出世”与“入世”并不矛盾。当他决定皈依佛门后,不仅潜心探讨高深佛法并著书教人,同时踏遍全国各地与人交流并弘扬佛法的精神。令人最赞叹的是,在日本留学过的他在抗战之际,毫不犹豫地与广大中国同胞站在同一战线。当生命走到最后一程时,他仍留下“悲欣交集”的感悟,既感谢自己终于逃离尘世,却又怜惜他人的烦恼仍在继续。
在寻常的日子里,无法深刻体会佛教“无我”的真正内涵常常给我们带来无端忧愁,让自己陷入对“我”或“我所有”的盲目追求之中。然而佛的智慧与胸怀是如此深厚与广阔,使它终不为尘世的烦恼所困顿。“无我”,就要做到无烦恼在心,不属于自己的也不强求。只要体会到“无我”的精神,个人会自然而然地去做对他人有益同时自己也开心的事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王弼对这句话下的注释是:“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确实是这个道理,个体要对自我有全面而深人的了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当下的人面对的外在诱惑实在太多,导致人们都只能为了生存、为了名利而站在竞技场上,但若有人深刻领悟到佛家“无我”的精神,就能挣脱物欲等表面利益的牢笼,超脱于尘世之外。
石屋禅师偈子曾说过:“已经发生过的事就算了,将来也不要再去想它;只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脚踏实地即可。”过去、现在、将来,表面看来三者相连甚紧,无一不需将其放在心上。但若你更深入地去思考,会发现每个人大可不必为其烦恼。果子成熟季节未到,我们如何强迫梅子蜕变为成熟的绿色?栀子花期未至,又怎能强迫其花之灿烂?这实质上只是徒劳无功罢了。
我们理应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以最真实的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并努力将个人价值最大化。如此,就必须不让无端欲望控制住自己,倾听内心最清净的声音。一切物质财富,对于人类来说,不过是身外之物,丝毫不值得眷念。唯有让金钱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才是最为聪慧的做法。若我们可以做到这些,人也就可以活得更加惬意与舒坦了。
要让自己身处人世的同时心态又尽量出世,心中没有太多自私自利的想法,那么人就可以做到无所畏惧、常怀牺牲奉献之情。因为心中常无自我,便愿意多加奉献,心态的自然、身心的愉悦感便随之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