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智与大悲心是什么

2022/12/27 来源:不详

学佛之起点

学佛之起点在于反省,由自觉烦恼之存在,进而追求解脱。学佛之目的便是解脱,解脱苦恼之缠缚也。

烦恼之根源在于执着,由执着而起颠倒见,于无作有,于假作实,于幻作真,于无常作常,于苦作乐,于无我作我,于不净作净,苦恼由是而起。

若通达一切法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了悟烦恼本无实性,人我皆是假名,一切诸法本空,空亦复空。世间如幻如化,自身亦如幻如化,烦恼亦如幻如化,如此则执着何来?我执既破除,法执亦不存,舍却种种执着,便得解脱自在。这种通达诸法皆空的洞察力,便谓之般若。借此般若而达致解脱彼岸,便谓之般若波罗蜜。

般若智之体悟

般若,一般译作「超越智慧」,亦有称之为「解脱智慧」,此即不同于世间之智慧,而是了达诸法皆空的智慧。波罗蜜,一般译作「到彼岸」,意即完成之义。般若波罗蜜即是以智慧到达解脱彼岸。何谓彼岸?即是通达一切皆空,空亦复空,如此一法不立,了无障碍,达致究竟解脱之谓也。

在般若智的观照下,一切皆无可执着,如《般若心经》云: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既然一切法皆处于缘生之空态,此空相生不可得、灭不可得、垢不可得、净不可得、增不可得、减不可得。有不可得,无亦不可得,乃至二边不可得,不二亦不可得,最后不可得亦不可得,一切相皆不可住着。

如何能达致不住于相呢?般若经运用随说随破的方法,以显示不应执着之道理。我们固然不应执着世间法,更不应执着出世间法;不应执着众生为实有,更不可执着佛为实在。众生本空,如《维摩经》〈观众生品〉便说菩萨观众生:「譬如幻师见所幻人……如智者见水中月。」佛亦是空,如《金刚经》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不应以色身见……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金刚经》卷首当须菩提问佛,应如何安住、如何降伏菩提心的时候,佛便立即说明,所谓降伏菩提心者,即是当发起欲度脱一切众生之心愿时,便要通达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何安住此心呢?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众生以为菩提心一定有其根本,如此方能有所依据而成佛。但《金刚经》便说菩提心也是无住的,无住则是无其根本。《维摩经》〈观众生品〉亦说明:「无住则无本!……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一切世间乃以无住无本的因缘中呈现。

《六祖坛经》亦说: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因此,能通达世间一切如幻如化,如《金刚经》所说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便是通达般若波罗蜜。依此般若波罗蜜故,便能「心无罣礙……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大悲心之显现

若说一切法皆空,众生不可得,佛亦不可得,则如何谓之成佛?如何谓之度众生呢?不少学者便会觉得,既然一切法皆空,成佛便不可能,度众生亦不可能,于是只能成自了汉,或是生起虚无断灭见。此皆是不能通达般若波罗蜜之故。从成佛方面来说,《金刚经》云:

「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善法者,即是空法,亦即是因缘法。成佛乃由因缘而成,其中无有实性可得而已。

从起大悲心度众生而说,《大智度论》卷三十四云: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普观诸法皆空,空亦复空。灭诸观得无碍般若波罗蜜,以大悲方便力还起诸功德业。」

如何起大悲心呢?《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

「菩萨以般若波罗蜜,知诸法相,念其本愿,欲度众生,作是思惟:诸法实相中,众生不可得,当云何度?复作是念:诸法实相中,众生虽不可得,而众生不知是诸法相故,欲令知是实相。」

由此可见,所谓度众生之意义,便应扣紧于因为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皆空,人我非实在,所以要令他们通达五蕴本空,人我非有,此即度脱众生。因此,菩萨虽知众生不可得而要令众生自知其「众生不可得」,这才是大悲心之显现。从这里看来,大悲心与般若智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如何令众生通达诸法皆空,而不入于断灭见呢?菩萨于是以方便力,说种种法。于说法中,随立随破,破除诸法之自性见,再进而破其空执,以使悟入如幻缘生之世界。如《般若心经》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就是从通达色身性空无实,以空破除对色之实执后,进一步再以色破除对空之执见。龙树菩萨在《中论》〈观四谛品〉中一方面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另一方面亦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便是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在《金刚经》则化为三句论式:「所言……即非……是名……。」如: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这是《金刚经》特有的双重破执的论式,前二句是般若经中常用的,通过「非法、无住、不可得、离一切相」等来破除对第一句子实有自性的执见。而第三句的句法,却是通过「是名」来对第二句「即非」的否定句,再一重的对破,使学者不致停留在空境,由续破此执而悟入解脱之境界,不过这个第二重的破执方式却是回过头来,以正面的语态来进行。这个从正面的句态来对破「即非」的反面句子,一方面贯彻着般若经的破执方式,而另一面却由彻破一切执见,而展现悲智双运的即出世即入世的佛家精神。

从现象上看,唯有透过不断的对破执见,扫荡一切法相执着,方能明了般若经展现的「宴坐水月道场,修习空华万行,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在如幻人生当中作如幻的事业,尽未来世,广度众生。透过般若的历炼,菩萨的大悲心方能全幅展现。

解脱之道路

从实践上来看,修学者于人不得取我、人、众生、寿者之相;于境不得住色、声、香、味、触、法之相,于一切法不取不舍,致使尽除一切执见。尽破一切现象、感觉、意识对象,对自身及对一切实有之妄执,再破执空之见,使透出如幻世间之现象。由双破空有二边之执见,从无住而生起大悲心,了悟般若解脱之智,证得无上菩提之法,实现悲智双运、不住世间、不住涅槃的佛教根本精神。

因此,从修行的历程上看,学佛就是一个不断破除执见,乃至不断觉察诸法皆空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不住眼、耳、鼻、舌、身、意生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如何不住于六根六尘呢?这似乎可以回归到佛陀所说四念处法门之修行上,从念念分明,如实观察身、受、心、法的刻刻变化,不起妄想执见而得解脱,这是一条实实在在修行的道路,亦是导向于解脱之道路。

总而言之,学佛最重要的,并不是去解释为什么世间会建立的理论问题,亦不是去说明什么是佛性等的形上问题,而是如何达致根本解脱的方法问题。这是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反省得自身烦恼而迫切地要做的事,亦是学佛根本旨趣所在。唯有时刻对向着破除执着的目标而勇往前行,解脱方有可能。否则,只会说食不饱,徒令执见愈见加深,烦恼便无有出期了。

扩展阅读:

佛教正法:「金刚经发微」,佛教高端思想,你真未必读得懂!

剖析「中观学说」中最难理解的“名相”(名词),还原佛法真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30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