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功夫篇智慧功夫的内容四十一
2022/8/30 来源:不详北京治疗皮炎医院 https://m-mip.39.net/m/mipso_8811252.html谈圆满智慧特异思维不是般若智慧人只要活着就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如果从感觉上认为是完美的,那么像这样的完美,也只能是相对圆满的境界,人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虽然在有的理论中有关于自性圆满的论述,但圆满自性的觉悟智慧境界,也只是相对于世俗间的平常人来说的。尤其是当般若智慧呈现后,这种圆满智的展现,在特异智能方面,有的智者展现得多一些,而有的智者则呈现得少一些。你看禅宗千年来的发展,其中有很多高僧大德,他们并没有展现什么特异思维方面的功能,但同样还是能够呈现出高僧大德的智慧风范,以及智慧者应该具有的身心修养状态。由于他们对特异智能的功能态不追求,所以就没有向这方面去发展。人如果不追求这种所谓的特异思维,那自然就没有显现的可能了;如果有这方面的追求呢?那也是可以出特异思维功能的。但是,古代的智者圣人更注重见证合道顺德的智慧,更强调呈现自然无为之思想言行的重要性。关于这一点,我猜想可能与老庄的自然道德观的智慧哲学思想有关,与呈现合道顺德的智慧境界有关,与个体的生理基础有关,也有可能觉得开发特异功能的意义不大,不合根本,还耽误时间。禅宗悟了道的人是不会特意去追求这些东西的,不会专搞那个特异思维,不会执著追求那种超常功能。他们主要会去修智慧的独立性,直证无余涅槃的境界,走终极解脱的人生道路。一般人出的特异功能,是属于功夫智能层面的事物。其中有的人是先天就存在这种特异思维的状态,而有的人则是通过后天的修炼,练出来的一种功夫智能境界。像这样的人,如果没有更高的追求,顶多只有个天眼层面的特异功能的智能状态,这样就到头了。当然,在天眼这个层面的智能状态中,也可以包括像搬运和有无相生等层面的特异功能,但那不是觉悟智慧,不属于般若智慧的境界。功夫智慧与智慧功夫我们现在需要讲的是关于智慧功夫里的内容。要注意“智慧功夫”与“功夫智慧”是有质的区别的。当然,如果一个人见证了般若智慧,那么其自身是肯定会产生特异思维的这种功能的。但是因人的个体差异的不同,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比如对于这种特异思维的功能状态会出现有人强、有人弱、有人深、有人浅的状况。大家通过对智慧传承教育文化的学习就会知道,般若智慧是具有兼容遍透一切存在的属性特征的。所谓兼容遍透天地间的一切存在,当然包括天地之间的无形无相与有形有相之一切层面的事物,所以人的根本智慧与多维空间中不同层次层面事物的能量信息,都存在着信息上的联系。但是人在开悟之后需要不断地精进,然后才能检索到这些不同空间中的信息存在。这种智能检索信息的功能,就是人们常说的特异思维或超常功能。当证到慧眼观空的境界后,还得努力精修,然后证到法眼的智慧功夫层面,人的智慧所呈现出来的境界就是自然无为的状态,这时智慧的整体性已经展现出来了。以后到了般若智慧的整体性与独立性都证出来的时候,那种多维空间层次的信息出来的时候,那种全息性出来的时候,那个才叫佛眼通,或者说是佛眼的智慧层面。到那个时候,人的智慧就会变得圆满了,各种神通智能的现象也就比较多了。因此,人的智慧是在见证了根本实相之后而逐渐圆满起来的。比如,从慧眼、法眼到佛眼的般若智慧境界,是逐步圆满起来的。佛眼的智慧境界,就相当于中国古代圣人之合道顺德的智慧境界。但是对于人类来说,人的智慧再大,智慧展现的神通再大,也无法超越宇宙自然的运化规律。所以中国古人强调:人一定要顺应自然,通过智慧的修行法去践证自然无为的觉悟智慧境界;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会达成自然而然、自自然然的无为无不为境界。佛学在东汉末年进入中国之后,与中国老庄的自然道德观相结合,才形成了今天中国的大乘佛学思想体系。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皆与自然道德观的本质内涵相关,这三者全都依托于自然道德观,因此才能形成辩证统一的整体。讲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天底下最圆满的智慧、最大的神通就是自自然然、自然而然的无为无不为的身心活动状态。什么叫自然而然?吃饭、做功课(练功打坐等)、睡觉——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这个”是什么意思?就是人的真心自性,就是心与道的如实存在。很自然地,人就和大自然的环境合为一体了。身心一体,人的身心与自然及社会呈融通和谐的整体关系。摘自《智慧养生与禅》刘战魁著手把手的智慧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