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早已将心经的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

2025/5/18 来源:不详

《心经》中的般若是佛陀针对我们的现状,为破除我们的障碍而说的,关于般若的实相和自体,佛陀则另有解释。般若在我们追求解脱的理想以及实践中只有作用显现,所以《心经》中观世音菩萨给我们最重要的教诫是:把般若用起来,突破自己的我执和业力,先从这里超越。

从世间讲,虽然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智慧,但还是很难从佛陀教诫中明白般若到底是什么。从此可见把一切现象解析清楚,并通过文字指明生命终极的意义和究竟的真理是很不容易的。

般若的本体是一种无为法,但它显现出来的作用却能够超越一切有为法,它是有用的。世间人望文生义认为“佛教是空门”,佛教所说的“空”是“断空”,是一种误解。虽然有误解,但世间人特别是中国人在实践中却把“空”总结得淋漓尽致。中国四大名著都是谈空的,比如《三国演义》篇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英雄的理想是菩萨道的根本精神,但菩萨和英雄的差别是什么呢?菩萨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通达无为法。如果不通达无为法只想做个英雄,其实还是“我执”。当然,历史上很多圣贤是因为有一颗利益众生的慈悲心,并不是只为自己,但即便有这样的发心,也不代表他们做事能够圆满。

刘备的老师郑玄,郑玄的老师马融,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佼佼者。正是有这样的传承,刘备才会临终留言: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是我们中国人对生命的一种彻底洞察。刘备是般若的实践者,只是没有得到完整的理论系统,所以做事还不够圆满:70万大军攻伐自己的盟友这件事在世俗谛都不圆满,更不要说出世的智慧了。

即便这样,刘备对生命的宗旨和方向还是至死不忘的。他对于众生的关怀是来自礼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人文精神,所以中华文化确实与和佛教大乘的菩萨精神是相应的。

由此可见,在分段生死中要想彻底地了解生命的真相是不容易的。我们可能知道一小部分,却不能够宏观地了解真相,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在轮回中的世间,有那么多想为众生担当的人,但他们的善愿大多都蹉跎了,并未满愿。正是这么多人对生命思考的呼唤,对生命极大的尊重和探索,才出现了佛教进入中国以后,中国人如饥似渴地追求佛法的现象。

《心经》墨宝:继程法师

未完待续

编辑:法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96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