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般若 > 般若价值 > > 心经真实义

心经真实义

2024/9/3 来源:不详

《心经》古往今来多少人穷其一生、千万次的品读,又有谁读懂其“真实义”呢。

曾有一位,大家都知其知识渊博、悟性极高的老修行者说:“短短二百六十字,几十年了到如今都没有参透,一解读就前后矛盾,理不通。”后来,他总结说:“悟透《心经》的,根本不是人,只能是——佛菩萨。”

那众生如何能读懂、悟到真实义呢?其实《心经》已经给了答案了,看第二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翻译成现代的语言“佛法修行到一定程度或深度,那个时候。”最最把稳的是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次第实修。提醒大家:所有佛经,想通过研究、逻辑推理……,是无法知其真实义的,只有一条路“真修实练”。买了车票,坐上火车,经得起沿途风景的诱惑哟,别下车,一定能到达目的地。

到了目的地就知道,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讲《心经》、讲《心经》的目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真实义:

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这句是佛经里争论最多的,是翻译成:观世音菩萨呢,还是观自在呢。

为什么不能翻译成观世音菩萨,这部经是观世音菩萨亲讲的,看看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对什么不是菩萨的定义: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通过以上,明白了吧,菩萨不会说自己是菩萨,说自己是菩萨即着相,有相即非菩萨。那翻译成“观自在菩萨”呢,这是观世音菩萨通过《心经》告诉众生,什么是“菩萨”,即真实义:用证悟了的“无所住而生其心”观、照……的功能,破一切相后,不在有相的束缚了——自在了,即是菩萨。给菩萨下的定义。

《金刚经》告诉我们什么不是菩萨,《心经》告诉修行到什么程度是菩萨。

第二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第一句告诉了什么才是菩萨,第二句告诉我们怎么做才能成为菩萨。行,即修行。深,指程度、深度。般若波罗蜜多,即成佛、菩萨的八万四千法门——佛法。时,即那个时候。

第三句:照见五蕴皆空;照、观等都是破一切相,证悟“无所住而生其心”后,本具有的功能。但在修行到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禅定阶段,一般会先从身空开始,初定中,突然身体没有了,我的身体呢,疑惑这是不是就是空,这个阶段,根据善根的不同,修习时间长短、程度、果也不一样。像呼吸,身体都没有了,哪里还有呼吸呀,像真气上升,出肉髻,都是这阶段,尤其五蕴的“想”最难修掉。五蕴空了,真心显现,用它“照”的功能,明白了“本来无一物”。

第四句:度一切苦厄;给予痛苦的东西没有了,、接受厄运的没有了,是不是就本来没有痛苦和厄运,心不妄了,在自性中,大自在呀。

第五句: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心经》中,最最难理解的一句,放在下次更新、续……。续、续、续:看(藕子)——相关文章。

《心经》

第五句: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听讲者,也代表听经的众生。“色不异空……”是本经最难理解的一句了,理解了这句,就可以说是:证悟“应无所住而其心”的“妙明真心、即佛、即菩萨”。

那什么是“色”呢,如何产生的呢?“色”是五蕴之首,和其它四蕴“受、想、行、识”,为众生感知“相”世界总的行为,这里代表“相”。《金刚经》里,对它的来源怎么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心妄了而有众生、而有“相”。

“空”呢?经过修行,破一切相了,证悟:无所住、本已具足、本不动摇、本自清净、本不生灭、能生万法的“妙明真心”那一刻,什么都没有了,“本来无一物”,也即虚空藏菩萨:“性觉真空,性空真觉”了。除心无物了呀,就是“空”。

“色”是妄有,“空”是本来面目。所以,众生心妄所有物(即色、即相),即是“妙明真心”明白的“本来无一物”的“空”,是不是,“不异也即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78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