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不仅是表明了经文是佛陀说的更开示
2024/8/24 来源:不详除了玄藏法师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每一部佛经,都是以‘如是我闻,一时’而开头的。
作为每一部佛经的经首语,说明了,如是我闻,一时。这是非常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如是我闻,一时。放在每一部经文之首,是佛陀给阿难的重要开示。
“阿难,如汝所问,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安何等语者。阿难,如来灭后,结集经藏,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
大般涅槃经遗教品中的这段经文告诉我们,阿难按照佛陀的意思,在集结经文时,在经首上安上“如是我闻,一时”。可是,为什么要在每一部经文之前安上“如是我闻,一时”,在大般涅槃经里,佛陀并没有给我们作出更深入的解释。
“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安何等语。”这个很是重要的问题,是阿难在别人的提醒下才问的佛陀的。而且呢,阿难在得到佛陀回答说,在一切经初安“如是我闻,一时”后,并没有追问佛陀,为什么要在经初安上“如是我闻,一时……”。
那么,问题来了。阿难为什么没有追问呢?
我分析,应当有两种状况吧。一种,是因为阿难是在别人的提醒下问的佛陀。所以呢,阿难并不明白提出这个问题的真正迫切性之所在。得先有了疑问才有相应所需要的解答。阿难他自已都还没有建立起对于这个问题的全面正确认识,所以当阿难他得到佛陀的初步回答之后,没有再深入地问佛陀,为什么要在经初安上“如是我闻,一时。另一种状况:阿难全面理解了佛陀的开示,所以就没再深入地追问。
然而不管阿难当初是哪种状况。因为没有佛陀的明确开示。应该说是每一个读过佛经的人,都知道佛经的开头是“如是我闻,一时。而我们并不能肯定地认为自己明白地理解了“如是我闻,一时的正确含义。
百度一下,如是我闻,一时,能搜索到的答案,大致上都是这么解释的:我听到佛陀是这么说的,那时.......。大多的解释,都是把这个开示,分解成两个部分展开解释的。把如是我闻,展开解释成结集佛经的历史,把一时,解释成那时。然而呢,按照这种解释,即便是“如是我闻”可以作为佛经的防伪标签,其实这句标签对于佛经的正文似乎也并不是非常重要而不可或缺。何况,这样的防伪标签,并不保险,有些儿戏。如果说一时,可以解释为那时的话,为什么不直接译为尔时。可以更好地保持经文的行文一至性呢?
这肯定是不对的。
能在大般涅槃经里郑重提到这一点,说明了,“如是我闻,一时,对于每一部佛经都有着不可或缺的提示作用。必定还包含了佛陀更深的用意。
那么如是我闻,一时。包含了佛陀怎样的更深用意呢?
我学习佛经十年了,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十年,因为一直也没能借鉴到可以让我信服的解释。为了能够在佛经中找到正确的开示。十年来,我读了金刚经,圆觉经,维摩诘所说经,妙法莲华经,解深密经,金光明经,大般若经,等等经典。还着重读了楞严经反复地读,读了上百遍应该有吧。
读了这么些佛经,也是没能找到佛陀明白的开示。不过啊,我发现了在所读过的这么些佛经里,只有楞严经,阿难才是作为佛陀的主要开示对象而出现在经文里的。那么那些佛经为什么要在经首处以阿难的角度而安上“如是我闻,一时。呢?
前几天,对于如是我闻,一时,有了一些我认为是正确的领悟。把思绪沉淀了几天后,决定把我的理解写出来。供大家作个参考。
对于一段文字,从不同的角度,是可以解读出许多种不同的歧义来的。即便是佛经,即便就是“如是我闻,一时。这么几个简单的字。
每一种正确,都应当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唯一性。
正确的角度,才能展开正确的解读。
那么,佛经的解读也是这样的。要正确地理解佛经,得有正确的解读角度。
那么,对于佛经,怎样的理解角度才会是正确的呢?这么重要的问题,这么根本的问题。慈悲的佛陀必然是会给我们开示的吧。
所以,我认为,“如是我闻,一时。开经的第一句。就是佛陀的开示,就是佛陀告诉我们要从哪个角度去解读佛经,才不至于落入自己的习气知见之中。
以楞严经,作为分析的例子吧。
在楞严经里,第二卷有一小部分是佛陀开示波斯匿王的,第四卷一部分是开示富楼那的。其实的经文大都是佛陀开示阿难的。那么,对于阿难来说,佛陀的开示都是直接针对他说的,明白而有效。对于阿难来说,楞严经开头的如是我闻,一时,就是自然天成的。
那么,现今的我们呢?
我们应当从哪个角度去解读楞严经,才能不失偏颇呢?
就是要做到“如是我闻,一时。”得要先明白了阿难发问的契机,才能把佛陀回答阿难的开示,等同于对我们的开示。明白了阿难提出疑问的深刻用心,才能保证对佛陀的开示有唯一正确的理解角度。就好比当时我们也在楞严法会上一样。
也就是说,要读懂楞严经,首先要做到的是,随着经文的深入,我即阿难,阿难即我。我即波斯匿王,波斯匿王即我。我即富楼那,富楼那即我。
因为如果说,疑惑的具体症结都不能明白了解的话,那还怎么可能正确而明白地理解佛陀根据那个具体症结而作出相应的开示呢?
一时,之间。我即阿难,阿难即我。阿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扰呢?为什么会从这个角度提出疑问呢?阿难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观察世间呢?为什么从这样的角度观察世间而产生了这样的疑惑呢?我为什么会有跟阿难一样的困扰,一样的疑问,我为什么会从跟阿难一样的角度来观察世间呢?我为什么会有跟阿难一样的疑惑呢?那么阿难听到的,即是我听到的。佛陀给阿难的开示,即是佛陀给我的开示。
还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得要怎么才能知道,我们跟阿难的角度是保持在一致的方向角度上的呢?
千劫须臾,须臾千劫。一时,一时。法会仍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愿佛佑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