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行由品第一原文注解分析2
2023/11/18 来源:不详“慧能严父①,本贯范阳②,左降流于岭南③,作新州④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⑤,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①严父:父亲。旧谓父严母慈,故多称父为"严父"。慧能的父亲卢行瑫曾在范阳为官,在公元年,被贬来到了岭南的新州,随后与新州夏卢村附近的朗村李氏结为夫妻,后来生下了慧能。在慧能三岁时,父亲不幸离世。
②贯:籍贯。祖辈的户籍所在地。法海本《坛经》原文是:“本官范阳”,原本在范阳为官。范阳:今河北省及北京大兴、宛平一带。
③左降流于岭南:左降,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降或左迁。流,流放,即放逐犯人到边远之地服役的刑罚。岭南,五岭以南,今广东广西一带。即贬官流放到岭南。
④新州:地名。今广东省西南部的新兴一带。
⑤南海:地名。今广东省佛山市一带。
我的父亲原本设籍范阳,后来被贬官流放到岭南,于是作了新州的百姓。我这一生很不幸,父亲早逝,遗下年老的母亲和我相依为命。后来迁移到南海,每天只靠卖柴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困苦。
本节介绍六祖的祖籍、父母及自己的早年生活状况。可以看出六祖慧能父辈为官,血脉不俗;出生即贫,备受艰难困苦,历经人间冷暖。#荷花#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①,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②。’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③东禅寺④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⑤在彼主化⑥,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⑦,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昔有缘⑧,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慧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⑨五祖。
①开悟:开智明理;开发智慧,悟解佛理。“开悟”,开始觉悟,是觉悟之始;而“大悟”、“彻悟”或“大彻大悟”是觉悟之成。
②《金刚经》:佛经名。又称金刚般若经,或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相传是释迦牟尼佛在祇树给孤独园为须菩提尊者而宣说的经典。南北朝时代的开善智藏大师持诵金刚经多有灵验感应,唐朝以后的僧人,将该经视为阐扬佛性密意的经典。更因为禅宗各祖师的提倡,该经在中国佛教界具有极高地位。
③蕲州黄梅县:地名。蕲州,唐武德四年(公元年)改“蕲春郡”为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黄梅县,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元年)改新蔡县为黄梅县,隶属蕲州。今湖北省黄梅县。
④东禅寺:佛寺名。原名东山寺,后世改称五祖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五祖镇东山之上。建于唐永徽五年(公元年),是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大师的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大师得法受衣钵之圣地,被御赐为“天下祖庭”。
⑤五祖忍大师:(公元-年),禅宗第五祖弘忍禅师,后传法于六祖慧能。
⑥主化:主持教化。
⑦即自见性:见性,佛教语。指自见本性,悟彻佛性。《坛经·般若品》:“若开悟顿教,不能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⑧宿昔有缘:宿昔:从前,往日,过去。有缘:有缘分、有机缘。敦煌本《坛经》没有记载客赠银两事,只是记载“惠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因未安置老母就远行违于传统孝道,从惠昕本《坛经》开始就加上了客赠银十两安置老母的情节。
⑨参礼:参,旧指下级进见上级为参见、参拜,参礼。
有一天,有位顾客买柴,嘱咐我把柴送到客店去。客人收下柴后,我得了钱退出门外时,见一位客人正在读诵佛经。我一听那位客人所诵的经文,心里立即开始觉悟。于是问那位客人说:‘请问您诵念的是甚么经?’客人答说:‘《金刚经》’。我再问他:‘您从那里来?如何得持这部经典?’客人答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那是弘忍大师住持教化的道场,跟随他学佛的门人有一千余人。我是在东禅寺礼拜五祖而听受此经的。大师经常劝出家、在家二众说,只要持诵《金刚经》,自然就能够见到自心本性,当下就能了悟成佛。’我听了客人的这一番话,也想去参拜五祖。由于过去结下的善缘,承蒙一位客人给我十两银子,使我备足母亲的生活所需,然后就到黄梅县参拜五祖。
本节介绍惠能卖柴中偶遇诵读《金刚经》,“心即开悟”,决定前往湖北黄梅东禅寺向五祖弘仁学习佛法的过程。我们看到:一是惠能当时对佛学已经有相当扎实的基础,接受佛法的慧根敏锐,所以能听闻他人诵读佛经便得到启迪开悟;二是惠能追求佛法的决心宏大而坚定,要跋涉数千里前去寻求佛法真要;三是自惠昕本《坛经》开始记载惠能孝心满满,外出求学前安置好母亲的生活——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这反映了禅宗逐步吸收传统儒家“百善孝为先”的观点,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四是记载惠能得到十两白银的巨款资助,表明惠能的人品学识过往经历,已经得到人们的充分肯定,否则怎能得到巨款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