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忍辱波罗蜜

2023/10/24 来源:不详

《金刚经·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中说:“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明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在佛教的六度万行波罗蜜中,忍辱波罗蜜是得成于法的波罗蜜。这是行菩萨道的一个过程,行菩萨道就是为了证得般若。佛所说的“忍辱波罗蜜”是要具备般若智慧,能忍辱了,就是不执着于我。佛在娑婆世界,就是以忍辱波罗蜜悟道,因为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诸恶充满,必须要忍辱修行才行。忍是指心,让自己不起嗔心,这样烦恼就不会生,无妄想、无烦恼。

忍辱是智慧

佛说的忍有六义

(一)力忍,不忘嗔,但不报也。这是我们凡人的一种形式,就是“强压怒火”,心里虽然嗔怒但是能够控制自己。

(二)忘忍,雅量容物,外辱如无也。“宰相肚里能撑船”,有容人之量。

(三)反忍,反己自责,不尤人也。孟子说过的“行之不得,反求诸己”一样的意思,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佛说忍辱波罗蜜

(四)观忍,外人内身,皆达如梦也。看自己和外人都如一场梦,人生如梦。

(五)喜忍,喜其能成我之忍力也。把一切外缘都看作是成全自己忍力所在,喜闻乐受。

(六)慈忍,怜彼加辱者愚痴,而发愿度也。可怜那些侮辱自己的人,发愿度他们。

百忍成刚

什么是忍辱呢?内心含容谓之忍,外境横逆谓之辱。若不见有能忍之心——忍心不可得;不见有所辱之境——辱境不可得;心境俱空,无忍无辱,即非忍辱波罗蜜。

心境俱空,不见有忍辱可得,证忍辱的实相,是名忍辱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有三种形式: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忍辱的境界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受到的一切苦报,就是来成就我们忍的功夫的,能忍了,我们的业障就消得快,消得尽。你不接受苦报,不能忍受外境给你的“侮辱”,就会苦上加苦,业上加业,如果这样,这个苦和业就不会离开,你的业障就会没完没了的跟着你,纠缠你,让你在六道中轮回、沉浮。所以说我们要忍,要修如来佛的“忍辱波罗蜜”,来得菩提心,要学佛的“善巧方便”对自己的苦发起忏悔心。

要感谢“辱”给我们带来的忍,能够得到这个法门,是有福的,是对应佛般若智慧的。当年释迦摩尼佛作忍辱仙人时,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而不着相,不生嗔恨就是求无上菩提,修忍辱行。

修忍辱

我们在人世间要有忍辱心,对社会,对家人,对朋友,都要有一颗宽容心,“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曾经有一幅对联说“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泰和”。这个“忍”字是我们在世界上立身处事的根本。俗话说“百忍成刚”,这个刚是什么?不就是佛教说的金刚吗!就是那个无坚不摧,而又不被万物破坏的金刚啊!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64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