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丨敦煌文化艺术与丝绸之路甘肃省

2023/10/23 来源:不详

6月11日下午,在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甘肃省博物馆特别邀请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张先堂先生在甘肃省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敦煌文化艺术与丝绸之路》的讲座。甘肃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志愿者及预约观众聆听了讲座并进行了学术交流。讲座由甘肃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李永平主持。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张先堂

张先堂研究员从事工作30余年,对敦煌学和敦煌佛教史有着深刻的理解。通过本次讲座,让广大观众对莫高窟和敦煌石窟艺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对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发展有着思想启迪价值。

一、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

敦煌长期以来不仅是是中西商旅往来、商业贸易的中转站,也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汇聚的枢纽。自东汉佛教的传入,敦煌成为一个佛教文化圣地。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现存个洞窟,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余身和唐宋木构窟檐建筑5座,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相对完好的佛教历史遗迹之一,代表了我国在4~14世纪佛教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

莫高窟“九层楼”

释迦牟尼涅槃像中唐莫高窟第窟

莫高窟第窟初唐彩塑一铺

二、敦煌石窟艺术与丝绸之路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敦煌石窟艺术中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莫高窟中,既表现了中原传来的儒家忠孝思想和神仙信仰,也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同时也融合了来自印度、希腊、波斯、中亚的宗教、建筑、装饰图案等文化因素。

莫高窟第窟伏羲和女娲

莫高窟第窟窟檐(木结构的斗拱、窟檐、梁、椽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

罗马时期公元3世纪

弥勒菩萨的双狮座北凉公元5世纪莫高窟第窟

(一)印度佛教神祗

莫高窟第窟壁画中象鼻子的毗那耶迦天、四臂的鸠摩罗天与六臂的摩醯首罗天,是印度教神祗的图像,后被引入佛教,成为佛教的护法神。

(二)印度的佛教石窟建筑形式

印度阿旃陀石窟支提窟

中心塔柱窟北魏莫高窟第

三、莫高窟藏经洞文物的发现

年6月22日(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今编第16窟积沙时,无意间发现了藏经洞(即今编第17窟),从中出土了公元5—11世纪初的宗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敦煌藏经洞文物的出土是20世纪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藏经洞文物的流散造成中国文化遗产的流失,但同时也传播了敦煌文化,引发敦煌学的诞生。

藏经洞莫高窟第17窟

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看到的藏经洞情景

唐咸通九年(年)雕版印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全天星图

四、敦煌文化与“一带一路”

敦煌文化艺术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丝绸之路精神”的典型代表,敦煌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的良好桥梁。充分发挥敦煌文化遗产保护和数字化工程技术优势,联合开展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和数字化项目,促进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文化遗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

来源丨甘肃省博物馆(文/研究部)

编辑丨甘小博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64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