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读能开启文字般若的书旅行,要带

2023/4/9 来源:不详

如是我说

读书,一定要读能让我们开启文字般若的书;旅行,一定要带着我们这颗心去行。听印竹、印安如是我说~

印安说读书的意义是增智明道,神交古人,在文字般若里遨游;旅行的意义是广见博闻,烟云供养,在实相般若中飞翔。

印竹说文字般若承载着先贤的慧命,穿越时空,扑面而来;实相股若则脱落了根尘的缠缚,生万法智,随心转去……

今天,印安老师提到了“文字般若”与“实相般若”,这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在佛法中,般若这种智慧包含了六个方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般若。

六般若的第一种便是实相般若,它是真般若,其他的五种都是为了证悟这个真般若而为它助力的。

第二种是境界般若。境界般若便是对实相般若的认证,可以通过境界般若让我们了解到我们有没有真的证悟实相了。

第三种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便是已经证悟的圣贤们在悟道以后自然发生,在自信中流淌出的智慧,它不是凭我们的聪明来的。聪明是通过头脑想出来的,聪明可以通过读书来获得,而般若智慧是自信的流淌。古圣先贤们将他们自信中生发出的般若智慧,将他们对宇宙终极真理的认识以文字的方式传递给我们。我们通过这些文字般若便也会让我们的智慧一点点的开启。悟了道的人,记忆力都特别的好。不光是年轻的事想得起来,前一辈子读的书都知道。所以苏东坡有一首诗说“书到今生读已迟”。要读书,便要早读,这一辈子的书是为了来生读的。悟道的时候,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可以随时调用出来,就像是通过网络下载一样;而没有悟道之前,我们是调不出我们生生世世所学习到的。这便是第三种的文字般若。

第四种是方便般若。也就是证悟了实相般若的人,常善比喻、善以方便之说去引导还没有证悟的人去理解这不可思议的终极真理。这宇宙的终极真理又全部在我们一心之中的奥妙。

第五种是眷属般若。我们都知道,般若有六支讲,也就是常说的六度。除了般若外,还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种都是般若的眷属。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做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让我们证悟实相般若的助力。他们都是般若的眷属,是可以来帮忙的。

第六种便是观照般若。观照般若是我们证悟实相般若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观照来进入法界本体的安住,就像佛陀夜睹启明星,观察当下。一切大地众生皆具如来德相,当下就是转识成智,这便是观照般若。

在这六种般若中,后面五种都是为了第一种服务的。当我们获得了实相般若,我们便拥有了能生万法的力量。所有的境遇都可以随心而转,这便是心之妙用,这便是大自在!

今天,借由印安老师说到这个话题,我便先与大家分享一下有关佛法中六种般若的概念。当然,我们再回到主题中,读书与旅行也是我们获得般若的一个很好的比喻。读书,一定要读能让我们开启文字般若的书;旅行,一定要带着我们这颗心去行。如果我们能常神交古人,常烟云供养,我们便可以获得般若的智慧啊!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

经典诵读

天下文章的源头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了解了文章本源,多读经典,勤加练笔,假以时日,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且听雷磊老师经典诵读《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节选夫文章者,原出五经: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歌咏赋颂,生于诗者也;祭祀哀诔,生于礼者也;书奏箴铭,生于春秋者也。

今天《颜氏家训》说的是文章都来自于《五经》:诏、命、策、檄,是从《书》中产生的;序、述、论、议,是从《易》中产生的;歌、咏、赋、颂,是从《诗》中产生的;祭、祀、哀、诔,是从《礼》中产生的;书、奏、箴、铭,是从《春秋》中产生的。

这段话颜之推阐明了文章出自于五经的本源。至于为什么这些文体一一对应“诗书礼易春秋”,我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他的一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回答得很清楚了:

“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

他说,学习写作以《尚书》为本原,以求文章质朴无华,以《诗经》为本原,以求文章具有永恒的情理,以《三礼》为本原,以求文章内容合理,以《春秋》为本原,以求文章是非明确、褒贬分明,以《易经》为本原,以求文章能够反映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这就是我吸取“道”的源泉的办法。

诏命策檄,多用于皇家的命令诏谕,所以是从记载上古帝王言行的《尚书》中而来,主要表现质朴无华;序述论议,长于说理议论,需要变化,主要凸显事物的发展变化,所以是从《周易》中而来;歌咏赋颂,用于表达情怀,使文章具有永恒的情理,所以是从《诗经》中而来;祭祀哀诔,多用于祭祀礼仪,需要符合礼仪,所以从《三礼》中来;书奏箴铭,需要是非明断,有鲜明的主见,所以是从《春秋》中而来。

弄清楚了文体的源头,并知道五经分别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好处,写好一篇文章,应该不会是难事了。所以,我们要多读经典,勤于练笔。

萃辰天心书院,让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

诗歌赏读

唐代诗人与佛家缘分匪浅,常有游宿寺庙的诗作。今天雷磊老师就带我们诗歌赏读一首唐代著名诗人綦毋潜的《宿龙兴寺》,领略龙兴寺的美妙禅境~

唐代诗人与佛家缘分匪浅,常有游宿寺庙的诗作。今天我们要赏读的是唐代诗人綦毋潜的一首《宿龙兴寺》。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

香刹夜忘归,松清古殿扉。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造访龙兴寺,夜深忘记了归去;青青古松树,掩映佛殿的大门。方丈室里宽敞干净,灯火通亮;和尚披衣系着佛珠,吟诵经文。心地像阳光般明亮,纯洁透明;佛法如莲花般圣洁,微妙清静。天女撒下的花朵,飘落佛前;衔花翻飞的鸟儿,离去无声。

这是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綦毋潜,唐代著名诗人。官至著作郎,负责编修国史。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带,后不知所终。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交游。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孟浩然、高适、韦应物等。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龙兴寺,在今湖南省零陵县西南。

本诗首联“香刹夜忘归,松清左殿扉”,写诗人游览龙兴宝刹流连忘返,将要夜宿寺庙。用三字传神地写出了龙兴寺给人的整体感觉:香、清、忘。古刹香花弥漫,令人陶醉;青松净植,一派清空。一个“忘”字,将诗人沉醉庙宇,忘记时间的状态表现出来,引人入胜。心中疑惑,到底是何等清空香远的一座寺庙,竟然让诗人忘了归去?

中间两联用工整的对句向我们展示了龙兴寺的内涵。“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青灯古佛,念珠袈裟,将禅寺的庄严法相传达出来。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灯,在佛家代表着智慧。比丘,指的是和尚。方丈夜深依然修行,和尚在晚课上念诵经文。赞颂了僧人修行的精进。

颈联“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用自然之景寓意佛法的精微深邃和净化人心,佛家修心,心念如白日一样纯净;佛法精微,像莲花般微妙圣洁。天人合一的表现形式,传达出佛法的灵动与活泼,纯净与精妙。

最后一句,诗人展开想象,用造境之语写出了自己夜宿龙兴寺的感受。“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天花落不尽”出自佛家故事“天女散花”:据《维摩经》记载,在维摩诘的住处有一位天女,每当听到有人说法的时候她就会现身,把天花散向众菩萨和佛的大弟子身上。但是那些花落到菩萨身上时便都会坠落,但是落到那些大弟子身上时却不会掉下来。那些大弟子用神力也不能将花拂去。诗人这里用“天花落不尽”,表示龙兴寺传扬佛法,普度众生,不仅人受到净化,连鸟都闻法欢喜,将瓣瓣天花衔飞,给人余韵不绝之感。

整首诗婉转清丽,尤其最后一联收得高妙,仿佛把人带入一个清净世界,足以让尘虑都祛除涤尽,有清爽空灵之美。

萃辰天心书院,让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

讲师简介

付健(印竹)萃辰天心国学传播集团总裁

萃辰天心国学传播集团总裁,中国国学院执行院长,成人教育专家,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自年创办萃辰天心书院,先后在书院开讲《金刚经》《心经》《史记》《道德经》等经典课程,并倡导开设中国式礼拜——半日禅修,研发首创“明心见性香茶花”系列课程,并在CCTV接受著名主持人陆一鸣采访,畅谈国学,著有自身感悟散文集《跟随》一书。

国学不仅是知识更是能量,相信国学的力量!——付健

陈伯安(印安)萃辰天心书院院长

文化学者,诗词联赋作家。曾任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局长、江汉大学武昌分校副校长、武汉工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等职,现为萃辰天心书院院长。已出版《思维的技巧》《伯安百说》《读书趣话》《联语哲思》《新武汉三字经》《横山联唱》《南山窖雪》等文学专著,参与主编《古今绝句鉴赏辞典》(任副主编)。任萃辰天心书院院长以来,在书院亲授国学经典多部,言传身教,影响广泛。

雷磊萃辰天心书院常务副院长

萃辰天心书院常务副院长,武汉作家协会会员,潜玩诗社社长。在天心书院受国学经典熏陶8年,通诗词歌赋。已在书院开讲国学经典入门课程,并多次为出国留学生讲授国学一对一课程,曾为“新东方”学员讲授国学课程。

国学教给人一种看待事物的角度,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一种立身处世的智慧,一种心灵空明的解脱。——雷磊

天心

一个家庭的文化,是家庭的基石,是家庭沟通的重要媒介,是家庭和乐美满的关键因素。

国学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学习圣贤经典,增长智慧能量。

和家人一起快乐的亲近国学,进而促进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提升。

这就是我们做《天心》的初衷,让国学智慧走近千家万户。

赶快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3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