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节,还有多少人会传承这些民俗
2023/4/9 来源:不详公益中科 http://m.39.net/pf/a_4892467.html
文
般若善水
端午临近,对于上班族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节假日;对于商家来说,又是一次难得的节日促销;对于网红产品爱好者来说,奇形怪状的“网红粽子”满足了猎奇的兴趣······端午,正在逐渐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在小的时候,我还是很期盼端午节的。因为端午节的到来,意味着夏天真正的来临了。
路边的灌木和小花也开始繁华起来,蒲公英开始在飞舞,蝴蝶和蜜蜂也盘旋在四周。稻田里的泥水不再荒凉,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绿油油的茁壮生长的禾苗,一眼望去绿色的希望尽收眼底。
布谷鸟在田间歌唱,烟囱里飘来了粽叶的清香。
粽子
放学回家,妈妈已经备好了糯米和红枣,当然还有青绿的粽叶。我不懂得包粽子,却喜欢看着大人们包。一手拿着粽叶,一手倒入泡好的糯米,一圈一层的折叠包裹,然后用细麻绳捆好,三下五除二非常利索。
看得我也眼馋,想学着包粽子,却总是包不好,不是糯米放少了,就是包不严实导致糯米漏出来。好不容易包好一个,形状却很奇怪。妈妈嫌我在一旁碍手碍脚帮倒忙,就不再让我包了。
所以,到现在,我依然不会包粽子。当然,妈妈也不用担心长大的我不会包粽子。因为现如今想吃粽子也非常方便,超市里各种各样的粽子琳琅满目。
喜欢吃咸的,可以买肉粽,什么腊肉、牛肉都可以混进糯米里。想吃甜的,可以包上枣粽,还有桂圆、蜜饯,如今甚至还出现了珍珠芋圆粽子。
总之,没有你吃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想吃什么,就直接买现成的回家,蒸一下,就可以开吃。不需要清洗和蒸煮粽叶,也不需要提前泡好糯米,至于动手一个一个包好,就更不需要了。
少去了繁琐的程序,粽子的品类也越来越多,味道比自己在家里包的更好吃。但不知为何,长大后,我变得不再爱吃粽子,对于粘腻的糯米,没有了好感。
一年一度的节日,鲜鲜出炉的粽子,也不再让我有小时候的雀跃之情。而包粽子这门手艺,在我这里是没办法再传承下去了。
赛龙舟
我所在的城市,对于端午节的节目,似乎不太重视。赛龙舟这项民俗活动,几乎很少出现。而我,也只能在短视频或电视节目里,去了解赛龙舟的乐趣。
小时候,看到书上说,赛龙舟是为了祭祀龙祖。
因为在传统的星象文化中,龙是正义保护之神。恰好五月初五是飞龙升天的日子,且飞升之是正南中天,是大吉大利的象征。于是南方人民在这天开始划龙舟,以此来祭祀龙祖,求得吉利与祥瑞。
赛龙舟的本意是为“祭祀龙神”,但在后来的记载中,端午赛龙舟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了。
传说屈原悲痛于国家的败落,为表爱国之情,在五月初五纵身投入汨罗江。人们为了救起屈原,竞相划船打捞。后来害怕水中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纷纷将粽叶包裹糯米(在民俗文化中,糯米有驱邪的作用)投入江中,用来赶走水中的鱼虾。
当然,传说除了纪念屈原,还有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纪念介子推等等说法。但实际上,端午节的起源,比屈原等人的时代要早许多。而划龙舟,也是逐渐在战国时期的吴国、楚国、越国等地流行。划龙舟流行之初,屈原可能还没开始写《离骚》呢。
端午
前几年因为韩国将“端午”强行归于他们的文化遗产,这才让更多人重新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意义。
端,有初始的意思;午,为午月。古人习惯将五月的前几天称为“端”,按照“十二地支”的记月顺序计算,第五个月正好是“午月”,午月午日正好是第五天,称为“重午”。而“午日”在风水学术中,又是“阳辰”,“端五(午)”又被称为“端阳”。
端午,是人们祈祷安康、祈祷吉祥如意的节日,代表了心中对美好的憧憬。无论是为了祭祀龙神,还是为了缅怀古时候的名人,端午节都不应该沦为一种纯消费促销日,更不应该恶搞祭祀的食物博眼球。
在这样庄重的传统节日面前,我们可以多一点仪式感,多一点敬畏之心。追溯过往,敬畏历史先辈的智慧与情怀,珍惜此时,与家人一起,为未来的美好祈愿祝福。
任何节日,一旦缺失了敬畏之心与仪式感,便会沦为毫无意义的作秀,更别说传承文化意义了。
我是
般若善水,一个毫无特色又有点色的文字艺术创作者,原创文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