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坛经讲座之二

2023/3/31 来源:不详

白癜风图像 http://m.39.net/pf/a_6344211.html

行由品第一(1)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宝林寺就是现在的南华寺,位于广东韶关曲江曹溪畔。宝林寺的建立最早是梵僧智药三藏提议,大概在六祖大师之前年,智药三藏率徒来中国五台山礼拜文殊菩萨,路过曹溪口时掬水饮用,发觉溪水甘美异常,于是溯源到曹溪,预言说:此山可建梵刹,吾去后年,将有无上法宝于此弘化。在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公元年),宝林寺建成。智药三藏的这一预记后来实际上应验在六祖大师身上。

六祖到宝林寺的时候,邵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他在城中大梵寺讲堂给大家开堂讲法,听法的人有刺史官员30余人,儒家学派的学者有30多人,还有僧尼道俗余人,多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梵寺在曲江县城里,六祖惠能大师在湖北黄梅东山得法后,回到曹溪宝林寺,多次应邀到大梵寺讲经说法,六祖圆寂后,唐中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到了宋朝,大梵寺改名为崇宁寺,天宁寺。后来为纪念六祖,此寺又改名为大鉴寺至今。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宜。

在学习《六祖坛经》的时候,要记住二点,第一点是六祖讲“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第二点是要注意心和性这两个字。我们在后面会看到很多关于心和性的内容,比如说自心众生,自心烦恼,自性佛道,自性法门等。有的时候心指的是本心,就是指的是自性。有的时候心指的是前七识,当然也不纯粹是前七识,第八识的染污面也可以叫心,八识全部都是心,就是变化幻化生死流转的妄心。

六祖大师在大梵寺讲堂告诉大众:“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心和性一开始就讲,首先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每个人本具的佛性本来是不生不灭,本自清净,本不动摇,本无生灭的。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是说只用此心契入自性去修行,那么直了成佛。

这个地方可以把心和性结合起来,就是说用自性去修行,成就自性佛。这个心我们可以理解为真心,妄心,智慧心等等,也可以理解为自性心,看怎么从因和果上去理解。直了成佛,不是说要去怎么样修,要去磕多少头,不是说的有为法,这是禅宗最大的特点,就是回归于心性。祖师把千经万论,所有的教下,不管是观行还是原理,最终的落脚点都归于心性,修行的出发点也都是当下一念心。

当然《坛经》里面讲的是心性是自性,不纯粹是一念心而是由一念心契入的整个佛性。大家本来都是清净可以成佛的,我们只用此心,发挥此心的智慧,契证心性的自性佛,我们就可以成就佛果。“且听慧能行由得法事宜”,六祖接着给大家讲了他的学法经历。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六祖大师的祖籍是河北范阳(今涿州市),他的父亲是被贬官到岭南去的,左降就是贬官,被贬到广东新洲(今新兴县),然后父亲又早早去世,“老母孤遗,移来南海”,南海就是现在广东佛山这个地方,六祖家境非常贫苦,靠市场上卖柴维生。

禅宗早期几代祖师开悟的时候,基本上都不是出家人的身份。六祖大师在五祖那里的时候还是个行者,后来到光孝寺印宗法师给他剃发,他才成为一个真正的僧人,现在还有一个瘗发塔留在光孝寺。更早的二祖、三祖和四祖也是很久才出家,他们早期似乎都是一种行者或者在家人的身份,在开悟得法以前及得法时,基本上都还不完全是僧人的身份,到一定时候才正式出家。

这些东西也可以证明一点,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如果一以贯之的从禅宗的角度去理解的话就是破相,这个存在本身就似乎包含了某种符号或者暗号,暗示了某种意思。另外讲也是性相不二,用这种方式来破相显性。

六祖说一天他去卖柴,有人要买让他把柴送到店里去,这个人把柴收了慧能拿到钱以后,走到门外看到一个人在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六祖也没受过什么教育,也不认识字,但是他一听人家念这个经,他就开悟了。

有人说达摩大师当年没修成,是在少林寺面壁十年后才成功,后来道教就讲十月怀胎,三年哺乳,九年面壁,最后功夫大成,破壁飞升这些。还有人说达摩是在等人,或者说达摩在修禅定,像枯木寒岩一样,后人有种种猜测和说法。有人会说慧能大师一开始也没有开悟,他是晚上五祖围着袈裟给他讲了秘诀以后才一下开悟的,所以认为这里面有一个千古不传的秘密。

太虚大师在他的《曹溪禅之新击节》里面讲,这种说法实在是“谬甚”,是个邪见。如果认为六祖有一个千古不传之秘诀,有一个口诀是单传的,能够立地成佛,太虚大师说这个实际上是一个很错误的见地,是邪见。另外也是因为文本不同,对《坛经》本身没有看懂,所以才会有那样一种邪见。

有人说,六祖一开始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时候他是悟到了空。后来三更半夜时,五祖围着袈裟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彻见本性。有人说这个时候他是看到自性不生不灭这样一个东西,这次才真正的悟了,或者是几关几关。

在我看来都是后人的一种附会,其实不是这样,应该是一种方便,或者说是一种印证。按照太虚大师的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印证,就是要确认一下。六祖前后的表述是表达心性的空有两个方面,如果纯粹按前面的说法来讲,那么我们看到敦煌本里面记载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这句话在敦煌本里就讲佛性常清净了,所以有的学者,像郭鹏、胡适那些,他们认为敦煌本比较正宗。

有人讲把佛性常清净,变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后代人的篡改,说实际上就是把自性那一块去掉,这是为了把《坛经》和金刚经配合,而不是和楞伽经相对应。当然这些说法充其量只是学者根据文本文字相的差异,加以的种种猜测并且还放大了差异。

有的人会加上一个比如宗派斗争或者利益纷争,那更是一番解释了。所以我们看《坛经》,我们要从中学什么?我们要学它里面真正的精髓,就是通宗通教通心源,我们要看到禅源心性,否则的话就会陷于文字之相。实际而言,文字也是一种开发自性的方便。

“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从顿渐来讲,他为什么会这样一闻经语心即开悟?肯定是他往世的菩提般若因缘成熟了,烦恼障净了。如果按唯识按瑜伽师地论来讲,就是这个种姓,到这个时候善根成熟了。他往世不是没读过书,他不是不懂,今生因定慧力,遇缘处境,种子激发了,那么他就开悟了。如果把开悟变成大悟十八次小悟无数次,然后一关二关三关,第一关见到什么,第二关第三关见到什么,那实际上是把禅宗彻底的程序化、技术化、有相有为化了。

般若智慧在一念和念念之间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现在他说“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和后面讲的那个开悟有什么区别呢?没什么区别,不过是后面说“惠能言下大悟”,大悟不过是开悟更明晰,更明确了而已。后面还讲到他见到五祖时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那这一句怎么来的?五祖还没跟他说法,他就常生智慧了。

另外一方面,每个人自心自性的智慧是随时随地在起作用,当遇缘处境的时候,遇到善因缘的时候,般若熏习的力量到了一定程度,假借这个善因缘,般若智慧自然会显示出来。我们首先要自信,如果没有佛之知见,那就不可能开悟,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心自性具备佛之知见。

“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六祖就问念经人诵的什么经,这个人说金刚经,六祖又问他从哪儿学的这个经?念经人说他是从蕲州的黄梅县东禅寺那里学习来的,东禅寺就是现在湖北省黄梅县的五祖寺。他说:五祖弘忍大师在东禅寺度化人,有多个弟子,我到那里拜见了弘忍大师学习了这部经。

如果说前几代祖师以楞伽经为主的话,弘忍大师当时实际上已经在弘传金刚经了。念经人说弘忍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六祖听了这些话,“宿昔有缘”,肯定是往世有这个因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的菩萨种姓的种子,智慧种子现前了。“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有一个好心人给了他十两银子,让他把老母亲安顿好去黄梅参礼五祖。惠能把母亲安置好后就辞别母亲,不到30天就到了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

我们看看五祖见到六祖时候的问话,禅宗接引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说接引人的时候,他的问话不能够简单地理解为寒暄打招呼。比如达摩祖师接引慧可时,慧可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回答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觅心了不可得而言下大悟。

三祖僧璨见到慧可时说自己患风病缠身,要求“忏罪”,慧可说:“将罪来,与汝忏”,僧璨说“觅罪不可得”,由此而开悟。四祖道信拜师三祖求解脱法门,僧璨说:“谁缚汝?”是谁把你捆起来,谁束缚了你,使你难受了,道信答:“无人缚。”他说没有谁,僧璨说:“何更解脱乎?”于是道信大悟。

这些问话相当于说你是谁?你的本质是谁?你的佛性是什么?还有你从哪来到哪去?这些都是叫人当下去反观自心明悟自性。禅宗里很多的记录和对话一开始问的就是这些,实际上它们都是在问一个东西,但这个东西如果把它说成是第八识,或者问成一个状态的话,可能就把它认错了,所以这就是话中有话。当然也有很直白的问话,比如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如何是诸佛出身处等。

五祖问慧能,“汝何方人,欲求何物?”你从哪里来?要求什么?慧能说我跑这么远来就是想拜你为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就是为了成佛,不求其他的东西。祖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獦獠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意思就是你是边地来的人又是个外族,什么都不懂,没文化。“若为堪作佛?”怎么能做佛呢?慧能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六祖闻金刚经时应该说他的智慧已经开始开显了,他的心只想成佛,实际上就是心佛显现,直显心性。佛性没有南北,佛性是不可界定的,不能说我长这个样子,我就没有佛性,佛性是众生平等都有的。六祖说:我的身体外貌跟你不同,但是佛性有什么差别呢?我们看其实他已经知道佛性这个问题了,他听金刚经已经开启了这个智慧,这个对答也显示了六祖的见地。

后来云门禅师问洞山守初禅师,你从什么地方来?守初回答说:“查渡(江西)”云门又问:“在何处安居?”守初答:“报慈寺(湖南)。”云门再问:“什么时候离开?”守初答:“八月二十五日。”守初禅师就这样一板一眼老老实实的问什么答什么,结果被云门打了一顿。

第二天在法堂,他就请教云门,“蒙师赐三顿棒,过在何处?”云门呵斥说:“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你这个饭桶,问你江西就说江西,问你湖南就说湖南,江西湖南就那样跑掉了,你的心就随语流转了。还有一个参禅人说走了许多山水也没开悟,师父说这个山水跟你也没仇,他一下子言下顿悟。走过那么多山水,这个山水跟你有仇吧?才会走那么多山水也不开悟,但是山水跟你没什么仇。我们看这些问和答,可以看出来禅宗的基本特点和见地就是破相,破除外貌、地域、人身种族这些相来显示心性。

五祖看周围有人就没跟惠能再多讲,叫他“随众作务”,跟大家干活去。禅林里边有一个词叫出坡,实际上就是下地劳动,就是农禅。出坡这个词应该是四祖发明的,因为在禅宗早期没有非常固定的地点,到四祖时候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有个寺庙在双峰山,又叫破头山,他开始组织大家自力更生,孕育出了融禅于农、以农悟道的生活和修行方式。

五祖叫慧能随大众作务,慧能就给老和尚讲:“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我们看六祖大师从一闻金刚经心即开悟,一直到他跟五祖对话,讲惟求作佛,讲佛性没有南北,讲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但佛性没有差别,现在又讲弟子自心常生智慧。这些都是讲的佛性、自心、心即开悟。还有前面讲到“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所以从始至终六祖讲的都是这样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

六祖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他的心中般若智慧经常现前,或者说般若空性这种慧解一直在他心中显现。如果我们把智慧理解为成功人士需要的那种直觉灵感的话,那肯定是不对的,或者把智慧理解为一种神通,那也是不对的。般若经里面讲的智慧就是清净无相,就是一法不执,诸法如如不动。“不离自性,即是福田。”自心念念用智慧心,也就是说在自己的心地上念念显示出清净的般若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这样的心地就是福田。

“未审和尚叫作何务?”耕地作务叫种福田,一种福田是指第八识,在第八识的福田种下种子。也有一种福田是指成就的人,比如说供养阿罗汉,供养圣人清净僧。种地的这个地也是一种比喻,出坡劳动也是个福田,你现在叫我劳动,似乎要我种福田,六祖实际上用这个作务来比喻自心,我的自心自性就是福田,当然外在的劳作也是福田,为了生存为了自度度人,它也是福田。所以说六祖在这个问答过程中还是在展示或者说在交流他的自心智慧。禅宗说性相不二,我们看六祖他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念这样一个看似日常的活动中,把心性和周围的东西非常巧妙的或者很直接的对接了起来。所以他讲我的心里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就是福田,你还叫我干什么呢?还要我种什么福田呢?他实际上还是在显示他的悟境或者他的悟的一个见地,等于说有一种双关的味道。他自心就是福田啊,用智慧来耕耘自己心地的清净心田,把智慧种子栽在这个心地的清净福田里边去。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五祖说:“这獦獠根性大利”,叫他别再多言,“更着槽厂去”,槽厂又叫马房,就是养牛养马,堆放劈柴的地方,实际上也是放碓磨,踏碓磨粮食的地方。五祖叫惠能到槽厂去干活,惠能退到后院,有一个行者,在我们看来有点像义工的人带他去破柴踏踓,就是劈柴推磨,干了八个多月。有一天,五祖看到了他说:“吾思汝之见可用。”

五祖可能也在观察他的根性和根机,也可以说从这个时候起五祖大概就想着要把袈裟传给他了。五祖说你的见地确实很好,“恐有恶人害汝”,害怕有坏人伤害你,所以没有跟你公开讲那么多话,你知道吗?慧能说:“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我也知道,所以我也不愿意到大堂前面去,“令人不觉”,故意这样隐藏起来不使人知道。五祖实际上私下跟他,等于说有形无形的给他做了一定的印证,或者给他做了一个沟通吧。

(亲近悲智小组根据史文老师《坛经》讲座录音整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2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