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法是什么为什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

2023/3/31 来源:不详

《金刚经》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一直被禅宗奉为圭臬。他们对这句话的信奉程度,达到了没有文字,没有言语。最后甚至达到没有法,一切皆无,只剩下“当头棒喝”。

但是诸多法门,对这种修行方式,持怀疑态度。认为禅宗的这种方式,会是佛经走向消亡的第一步。虽然禅宗并不认同这一点。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句话,到底是不是没有法呢?我们从禅宗所奉持的《金刚经》与《坛经》来看,似乎他们自己对这种说法,都自相矛盾。

《金刚经》出自《般若部经》,是无数佛经中的一部。其内容是教人修心向善,布施积德等等。比如在经文的开头,就提到了“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行于布施有什么用呢?能积累无量福德。

有人说,一个人,只要他还在做布施,就是有为,属于有为法。从外表看,的确一个人在作什么,就是属于有为。一个人只要存在行动,用佛说的有为来衡量,就属于有为的范畴。

同样的道理,除了布施外,《金刚经》中还说过这么一句话,只要一个人,受持此经中的一个四句偈,其福德不可思议。或者是将此经中的一个四句偈为他人说,其福德也大到不可思议。有人说,这也属于有为的范畴。无论是自己学《金刚经》,还是帮助他人学《金刚经》,都能获得不可思议大的福德。

但是,这也属于有为的范畴。如果用禅宗的理解,就会出现这种知见。

除了禅宗,其它的法门并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那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不是就是指的什么法都没有呢?其实,这句话,要联系后面的“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来看。

这个四句偈放在一起的意思是“一切有为的修行方法,都是虚妄的,要有这样一种看法。”我们暂且抛开将这个四句偈分开来看的断章取义的问题。专门分析一下到底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无为。

释迦牟尼佛在开悟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乃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为了这个缘故,释迦牟尼佛开悟后一直讲法,直到涅槃。讲法的目的,就时候让人要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

要想证得如来智慧德相,就要去掉人的妄想执著。因为它是人不能显露如来智慧德相的根本原因。

也可以这样说,释迦牟尼佛一生讲法,都是在教人如何显露出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其中,就包括《金刚经》。

有人说:窥豹一斑,可见全豹。

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其真正的意思,应该不是没有法,而是指的有为法,不能让自己证得如来智慧德相。但是有为法,也是每个修行的人,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行百里者半九十。其中的九十,很有可能就在有为法上下功夫。它有没有用呢?很显然,离了它还不行。

佛经上说,一个人,想要修行成佛,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在这期间,他需要不停地累积自己的善行,不停地布施,不停地与人结善缘,坚固自己的善念,用坚韧不拔的意志,一直修行下去。

释迦牟尼佛修了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期间做过无数的布施、无数的供养,经历无数的苦行。这些,都是属于有为法。

但是在最后这一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然后,才是真正的无为法。

如果没有了有为法,就没有最后的无为法。如果认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是没有法,这应当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为什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有的有为法,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应当放弃。对于自己的“行于布施”、“为他人说”等等视作虚妄,不对它产生执著。

本文参考书籍:《金刚经》、《华严经》。

以上观点为本人见解,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2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