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翎大人相与审美理想

2023/3/17 来源:不详

佛教美学似乎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佛教是出世的,美学是世俗的。“美学是研究艺术的哲学分支……它所要解决的就是这样一些谈论中产生的概念问题——围绕着类似模仿、再现、表现、形式、内容、直觉、意图、艺术品等等术语的意义而产生的问题。”[1]我们知道佛教,尤其大乘佛教讲空,以般若学为代表,认为“法”(物质世界)、“我”(自我)两空。为了达到这种抽象的境界,现世生活中,佛教排斥对人体美的欣赏,使用一种“最为极端的厌离世间”[2]的“不净观”思维方法。它要求僧人在坟地仔细观想一个美妙的肉体慢慢腐烂的丑恶过程。这样一个看丑、看空的世界观,如何谈论它的美学标准和它的研究对象?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美学领域,谈论佛教的优秀成果非常少,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但事实上,正如《般若心经》所讲,物质世界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3],物质世界虚幻不实,人之所思所想,不过是虚幻的物质世界对你的头脑作怪而已。为了推广这一学说,性空无我的佛教,在将这个理论问题下放到具体信仰实践时,反而是借助各种物质媒介来讨论空的现象。也就是说佛教虽然在理论上讲空,但在实际宣教中,它必须强调“色”,承认那个“有”,但将之称为“假有”,这样佛教传播才能成立。所以佛教,一个原本放弃世俗色界的世界观,恰恰通过具体的造像和偶像崇拜进行广泛的民间传播,而佛造像便成为佛教美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在世界诸多宗教形态中,佛教是一个否定神以及神灵创世的宗教。佛陀,巴利文、梵文为Buddha,这个词的意思如佛陀所说“(佛)既不是神(天神deva)[4]也不是乾达婆(Gandharva)[5];既不是夜叉也不是普通人”,佛陀是“获得觉悟的人,但是一个超越所有众生的人”[6]。那么佛教文献如何描述这个“超越众生的人”呢?文献说“(佛陀)初生之时,诸神来贺,龙用水为他们(他们指的是过去所有的佛,包括释迦牟尼佛——笔者注)淋浴,他们一生下来,当时就能在地上来回走七步,并且大声宣称自己具有优于一切的地位。此时的世界也因之大放光明;他们的母亲是站立着产下他们的,所以没有受到一点污秽,她们都在产后第七天便死去了;所有这些婴儿身上都带有神异的胎记,有为数三十二之多的瑞相。这都表明他们最终要成为大雄,或是在世间为转轮王,或是出世而成为佛。这些瑞相大致是:扁平的足、一尘不染的皮肤、长可覆面的舌头、眉间的痣,还有头顶的螺髻”[7]。佛陀这些特别的相貌,经过佛教文学的描述以及佛教因果理论的解释,逐渐成为人们向往的佛教人体美的最高理想(图1)。

图1ˉ巴基斯坦拉合尔博物馆藏犍陀罗造母亲站立诞下乔达摩ˉ李翎拍摄

早期《佛传》以口头形式在民间传播,1世纪左右形成文本。当然,人们在佛陀离世几百年后,讲述这个了不起的觉者时,话语间越来越充满了文学夸张与宗教神幻。归纳起来佛陀的身形是:身材高大臂长过膝、宽肩细腰阴茎隐藏、五官俊美比例精致、皮肤光滑没有瑕疵、毛发浓密顶凸肉髻。当然,这只是大致的外貌,还有一些细节上的特别之处,下文会提到。造型艺术对佛陀的表现从无形无象到人格化表现,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亦人亦神的崇高形象。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意识,不同美的标准分布于不同的领域。克罗齐(BenedettoCroce,—)说过:“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不是从想象得来的,就是从理智得来的。”[8]无论直觉还是逻辑,美的概念都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上。从实用到纯粹的审美,经历了漫长过程。比如早期的美女往往是一个健壮的孕妇[9],因为从族群的角度看,生殖是扩大族群生产力、存续力的重要手段(图2)。所以,一个生育期的健康女人就是人们心中的女神。这种观念的遗风,就是人们对年轻健康女性的追求,而结束生育期(绝经)的女人,往往失去吸引力。另外“羊大为美”,是关于美的起源又一学说。大羊甘美[10],令人果腹而愉悦。直到今天,我们看到一片绿色的草原、肥大的羊只仍会产生一种回归自然的美感,这些都是远古审美的遗风。

图2ˉ红山文化陶塑孕妇像ˉ自中国历史博物馆编《华夏文明史图鉴》第一卷,朝华出版社,,第65页

宗教美学是美学领域的一支,它反映了不同宗教所建立的理想道德世界与特殊的审美境界。比如,通过禅定可以让禅定者获得超越一般世俗意义的“愉悦感”;通过忘我地念诵佛号,可以产生解脱的“快感”,这些都是佛教特有的审美体验。但它并不完全是精神上的,这些审美体验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佛教产生于年前的印度,在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形成影响整个东亚、南亚的特殊文化。因为佛教在中国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佛教世界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引导着人们以特殊的眼光判断事物的美与丑。佛教体系中建立的理想人体美“三十二种大人相”对中国传统审美与伦理观念影响深远。

一、大人相

谈到“大人相”(Mahāpuru?a)这个概念,涉及人类文明初期创立的古老相学。相学在古代世界各大文明系统中几乎都存在过,人们相信一个人的相貌特征与其一生命运之祸福密切相关。相术至少在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已经成熟,不同于中国相士多为落魄之人的是,在古代及今天的印度,相术一直是属于高种姓婆罗门的知识与技术。看面相、手相、骨相以及风水,是婆罗门各种与“法”相关的职业之一。以马鸣的《佛所行赞》[11]记载看,至少在佛陀时代,当家庭中有了新生儿后,人们习惯请善于占相的婆罗门为其看相,以保证这个孩子避祸迎福。而一个孩子所具有的凶吉之相,经过婆罗门之口说出,人们坚信那就是这个孩子的命运。即使现在的印度,请相师看相看风水仍然非常流行。许多相师早晨会在各个庙前设摊,他们手持历书,带着各种宗教类小物件,为早起找他们占卜、解梦的人作法,以换取微薄的收入。这些相师都是婆罗门出身,有着非常深厚的印度传统文化功底,种姓制度限制了他们对生计方式的选择(《摩奴法典》明文规定婆罗门不能从事商业活动,包括通过看相谋生,所以看相所收费用,往往是以捐赠的方式放在婆罗门面前的[12])。相学在印度如此流行,以至于当佛陀建立自己的僧团后,曾禁止他的弟子为人说相,因为通过相术可以预知“人之生死”。佛陀跋陀罗与法显合译《摩诃僧祇律》中记:“说相者,若比丘语人言:我今所见汝必定死,便可自杀用是苦活为!是人因是死者,是比丘得波罗夷。又复言:如我梦所见汝今定死;又复言:我闻野干土枭乌鹊鸣、我今见汝面色鼻曲,汝将定死,便可自杀用苦活为!是人因是死者,是比丘得波罗夷。又复问言:汝几岁?答言:我尔许岁。又言:我解一切性命,汝今年必死,汝不如自杀用恶活为。因是死者,是比丘得波罗夷……若比丘欲杀人故说相,得越比尼罪;彼作方便欲自杀得偷兰罪;若自杀已得波罗夷。是名说相杀。”[13]以上文字,述说了种种因僧人说相可能导致的看相人自杀行为,所以佛陀禁止其弟子为人说相占梦。它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那时的人们对相术深信不疑。虽然佛陀禁止僧人为在家信徒看相,但人们仍然广泛传颂佛陀之三十二种大人相,因为这些大人相是异相、是瑞相。

印度传统的“大人相”,指的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特别的体貌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其生来便不同寻常,并注定成就事业。季羡林先生说三十二相是“印度古代流传的大人物特异的生理现象”[14],之所以季先生说其为特异的生理现象,就是因为有一些标记看起来并不美。佛教文献中,具有“大人相”的圣人指佛陀,他一出生就具有了特别的“三十二”种标记。《佛说三十二相经》,向世人宣告了佛陀的伟大容貌:

世尊告曰: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三十二相):

(1)大人足安平立,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2)复次,大人足下生轮,轮有千辐,一切具足,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3)复次,大人足指纤长,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4)复次,大人足周正直,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5)复次,大人足跟踝后两边平满,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6)复次,大人足两踝佣,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7)复次,大人身毛上向,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8)复次,大人手足网缦犹如雁王,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9)复次,大人手足极妙柔弱软敷,犹兜罗华,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10)复次,大人肌皮软细,尘水不着,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11)复次,大人一一毛,一一毛者,身一孔一毛生。色若绀青,如螺右旋,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12)复次,大人鹿趺肠,犹如鹿王,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13)复次,大人阴马藏,犹良马王,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14)复次,大人身形圆好,犹如尼拘类树上下圆相称,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15)复次,大人身不阿曲。身不曲者,平立伸手以摩其膝,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16)复次,大人身黄金色如紫磨金,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17)复次,大人身七处满。七处满者:两手、两足、两肩及颈,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18)复次,大人其上身大犹如狮子,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19)复次,大人狮子颊车,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20)复次,大人脊背平直,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21)复次,大人两肩上连通颈平满,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22)复次,大人四十齿牙,平齿、不疏齿,白齿。通味第一味,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23)复次,大人梵音可爱,其声犹如加罗毗伽,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24)复次,大人广长舌。广长舌者,舌从口出遍覆其面,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25)复次,大人承泪处满犹如牛王,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26)复次,大人眼色绀青,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27)复次,大人顶有肉髻团圆相称。发螺右旋,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28)复次,大人眉间生毛,洁白右萦,是谓大人大人之相[15]。

通过引文可以看出,佛陀之三十二相在实际表述中并不具足这个数字。所以,“三十二”是一个虚词(在后来的文献中,逐渐满足了三十二相),旨在表明其身体的多种奇异特征(图3)。

图3ˉ印度马图拉考古博物馆藏5世纪笈多风格佛像ˉ李翎拍摄

二、异相与佛教人体美学理想

据《佛传》记载,佛陀一出生,善于相面的大师阿私陀(或称“阿夷”)仙人就看出这个婴儿有着非凡的“大人相”,激动不已的大师因等不到婴儿长大而倍感痛苦:“太子生时……有三十二相。明日,王与夫人议:‘吾子生不与人同,国中有大道人,年百余岁,大工相人,字为阿夷,宁可俱行相太子?’夫人曰:‘大善!’……道人不受金银,即开氎布而视之。太子有三十二相,神光表现,道人即垂泣而悲。王夫人问:‘道人!吾子将有何不善耶?王今日故相太子,欲知善恶,何以故悲泣?’道人曰:‘昨日天地振动,正为太子!我伤年老,今我当去世,恨不待此人,恨不闻是人经戒,以故悲泣’。”[16](图4)通过前面引文,我们仿佛与大相师一同打开襁褓,看到了那个神奇的婴儿:脚底有轮相、手上有网缦相、身上所有的汗毛都是右旋等。如果这些我们还可以接受其为“美”的话,那么顶有肉髻、四十齿牙、平底足(足满相)、臂长过膝就不能感觉美了。所以,我们称之为“异相”。

图4ˉ巴基斯坦拉合尔博物馆藏犍陀罗造阿私陀占相ˉ李翎拍摄

关于人体美,克罗齐说过:“人体是什么呢?男人的,女人的,还是阴阳人的?姑且假定他们回答说要分两种研究,一种研究男性美,一种研究女性美(真有些作家郑重其事地讨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比较美);我们就再问:男性美也好,女性美也好,你们所要挑选的是哪一个种族呢?白种、黄种、黑种,或是任何存在的种族?姑且假定他们说限于白种;我们又追问下去:白种中哪一个民族呢……”[17]从克罗齐这段话可以看出,美的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所说的人体美,要在一定的语境中来理解。佛陀的异相之所以被看作是理想的人体美的特征,也要在特殊的时代、历史情境,以及宗教情感中理解。所以具有种种异相的佛陀“是一个具有纯粹理性的传布福音的宣教师,但因为某些偶然事件,他被神化了”[18]。神化后的佛陀,被后来撰写其传记的僧人加入了这些奇异的特征。

本文试举两个特征,分析其被认为美的缘由。

广长舌相(prabhuta-tanu-jihva),是佛陀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广长舌相,指佛的舌头软薄且又宽又长。长到什么程度?据《梵摩经》描述:“广长舌者,舌从口出,遍覆其面。”[19]又《观佛三昧海经》卷一:“如来广长舌相,莲华叶形,上色五画,五彩分明,舌下十脉,众光流出,舌相广长,遍覆其面。”[20]如果现实生活当中,一个人有如此大舌,肯定是不好看的。但是如果知道大舌的含义,我们就明白此相之特别了。佛教认为:“广长舌”之人“语必真实”“辩才无碍”。为什么广长舌之人言语真实呢?《大智度论》中有一段有趣的记载:“尔时,佛边有一婆罗门,立说偈言:‘汝曰种刹利姓,净饭国王之太子,而以食故大妄语,如此臭食报何重’。是时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婆罗门言:‘若人舌能覆鼻,言无虚妄,何况乃至发际,我心信佛必不妄语。’”[21]从这段记载来看,佛陀在与外道婆罗门辩论中,引用了印度古已有之说法,即舌头伸出来能盖住脸以至于发际,这种人是不会说谎的。那个质疑佛陀的婆罗门也被事实所征服,叹服道:“舌头伸出来能盖住鼻子的人,是不会说谎的,何况您的舌头可以触到发际!我相信佛陀是不会吹牛的。”在自然界中,这种“广长舌”通常是牛具备的特征,所以广长舌崇拜与印度古老的圣牛崇拜密切相关。

阴马藏相(kosopagata-vasti-guhya),是佛陀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这一相是说佛陀的男根如马王奔跑时,将阴茎收于小腹中隐而不现的样子相同。事实上,阴马藏相是瑜伽修行中出现的一种境界。我们知道印度平原并不盛产马,马之进入印度与月氏人有关。那个时代,大宛马世界著名,马成为一种很特别的动物。佛教文献大多出现于1、2世纪,与大宛马热潮同时,所以佛典也出现以马为喻的内容。如后汉支曜译《马有八态喻人经》[22]《佛说马有三相经》[23]等,都是以马说事。另外,佛陀之“四十齿相”,也来源于马王,因为人是不可能有40颗牙的。以马喻佛,意在说明佛陀不仅为人中狮子,也具有珍贵的马王相。

另外,顶有肉髻相(Usnisa-siraskata)也让人很难想象,一个人头顶上凸起一个圆包会是美好的。但这个凸起原本表现的是佛陀苦行时之发髻,后来神化为肉髻(或认为是一块骨头)。总之三十二种大人相,以种种奇异之相,彰显佛陀的不同寻常,“乔达摩的形象既不是人的样子”[24],当然也不是神的样子,而是身具异相的超人。

三、相好庄严

传统描述人体美的词汇,一般是优美、健美等。这些概念最早来自希腊,“希腊雕像的形式不仅完美,而且能充分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这一点尤其难得。希腊人认为肉体自有肉体的庄严,不像现代人只想把肉体隶属于头脑。呼吸有力的胸脯,虎背熊腰的躯干,帮助身体飞纵的结实的腿弯,他们都感到兴趣;他们不像我们特别注意沉思默想的宽广的脑门,心情不快的紧蹙的眉毛,含讥带讽的嘴唇的皱痕……”[25]希腊的人体美,显然与健康和身体的协调有关。佛教美学概念中,没有优美和健美,常用的美学概念是“庄严”,而与庄严联系在一起、构成美的元素,就是佛陀身上的诸种异相,佛相之美好称为“相好庄严”。

佛的“丈六金身”给人一种庄严之感,佛的“满月之面”给人庄严之感。所以,佛告诉众人“菩萨坐此功德成就狮子之座……汝且观我百千福聚相好严身”[26]。但是,构成庄严美的“三十二种大人相”不是凭空而得,获得这些庄严之相是累世修行的结果。6世纪印度僧人真谛译的《佛说无上依经》(卷下《如来功德品第四》)清楚地说道:“如来胜妙功德:一者三十二相、二者八十种好、三者六十八法。何者三十二相?菩萨修四因缘:一持戒、二禅定、三者忍辱、四者舍财及诸烦恼,修此四因坚固不动,以此业缘得二种相:一者足下平满,所履践地悉皆平夷,称菩萨脚无有坑坎;二者行步平整无有斜戾……”[27]安世高译《大比丘三千威仪经》[28]提到佛陀之“阴马藏相”是因为:“如来于过去无量劫中作凡人时,常乐修行,善和合众……以此业故,所积高广,常生天上受天福乐,下生人间,如是展转无量无边,至一生补处得阴马藏。”[29]佛陀伸展双臂与站立相等,是因为“菩萨护身口意恒令清净,受施知足用亦知量,施病者药施贫者财,若有众生不平等业,乃至受用亦不平等,劝其修行平等之事,以此业缘得身方满,从横量等如尼拘类树”;又“菩萨软美饮食广施无限,令多众生悉得饱足,以此业缘得七处满……菩萨离两舌业,于怨憎中作和合语,行四摄法摄取众生,思惟深义修平等慈,以此业缘得二种相:一者口四十齿齐密不疏白犹珂雪、二者得四牙相如月初生”。又“菩萨自行十善教他修行,见修行者欢喜赞叹,大悲无量怜悯众生,发弘誓心摄受正法,以此业缘得二种相:一者有郁尼沙顶骨涌起自然成髻;二者舌广薄长如莲华叶……”[30]。引文显示,阴马藏相、平足相、四十齿相、广长舌相、顶生肉髻相等异相,皆是乔达摩成佛前无量无边世修行所得。因此这些异相变成佛陀之福报、高尚与庄严的标记。当僧众集会时,佛陀的这些异相会有相应的表现,如“如来于中夜分入佛庄严三昧,从于顶髻放大光明,其光名为忆念过去诸佛无著智”等[31]。

佛陀人体美学观念在理论上确立之后,需要借助媒介向人们展示其非凡的人体。于是原本否定造像艺术的佛教开始利用空性的“色”,即物质手段将“大人相”推向民间,达到建立其独特美学体系的目的。这时一系列有关造像“福报”及不合三十二相标准造像之“恶报”的文献开始出现:《佛说作佛形象经》(失译,自《大正藏》第16册第号)、《佛说造立形象福报经》(失译,自《大正藏》第16册第号)、《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唐〕提云般若译,自《大正藏》第16册第号)、《佛说造像功德经》(〔唐〕地婆诃罗译,自《大正藏》第16册第号)以及相关的浴佛像经:《佛说灌洗佛形象经》(〔西晋〕法炬译,自《大正藏》第16册第号)、P《佛说浴像功德经》(〔唐〕宝思惟译,自《大正藏》第16册第号)、《浴佛功德经》(〔唐〕义净译,自《大正藏》第16册第号)等。这些文献的出现及对严格按照佛教标准造像“福报”的强调,意在将奇异的佛教美学观念固定为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

结语

佛陀亦人亦神的人体美,是在传统价值观与反击婆罗门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印度古代文献《画经》[32]《阿育吠陀》从美和健康角度,都讲到人的最佳量度比例。认为展臂与身高相等是最美的比例关系[33]。而佛陀之形象,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更多的异相(瑞相)。这些异相已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心目中与“美”联系在一起的瑞相。比如《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两耳垂肩,双手过膝”,这种长耳及肩、长臂及膝之相,被中国人认为是帝王之相;另外,唐宋以来的《相书》,如唐代欧阳询等撰《艺文类聚》17口部引《相书杂要》中提到“长舌及鼻”为大富大贵之相[34],这些被中国人接受的异相显然与来自印度的“三十二种大人相”的传播有关。但必须注意的是,佛教是般若空性的世界观,虽然它借助“色”表现了大量佛陀形象,包括后来衍生出菩萨、罗汉、护法等像的制造仪轨,但是佛教艺术毕竟不同于世俗艺术。也就是说佛教造像不是审美对象,只能说是感受佛国庄严的媒介,是修行者禅观时冥想的对象。但这种对物质色身的冥想,只是一个过渡阶段,之后要达到内心的专注。最终目的是“超越物质(色)的观念或知觉的观念”,达到“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35]。如果执着于色相本身,就误会了佛教及佛教艺术之本意。人们在崇拜、赞叹佛、菩萨形象庄严的同时,要时刻把握佛教对整个世界的态度和看待事物成、住、坏、空的思想逻辑,如此才能领悟佛教美学的意义。

本文是年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8-12世纪川滇佛教与吴哥的文化交流”(21EF)阶段性成果。

注释:

[1]H.G.布洛克:《美学新解》,滕守尧译,辽宁人民出版社,,第2-3页。

[2]A.B.凯思:《印度和锡兰佛教哲学: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宋立道、舒晓炜译,上海古籍出版社,,第页。

[3]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载《大正藏》第8册第号,第页c。

[4]印度传统认为,宇宙间最高神为歹哇(deva),即天神。大乘佛教否认这一点,将传统的天神大部分吸收为佛教护法。

[5]八部众之一,与紧那罗共同奉侍帝释天,司奏雅乐。有关其神话甚多,其状貌说法不一,或谓身上多毛,半人半兽,或谓风姿极美。

[6]T.W.RhysDavidsandWilliamStede(eds.),Pali-EnglishDictionary(《巴英词典》),Dharma.org.ru,(),p..

[7]A.B.凯思:《印度和锡兰佛教哲学: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第16页。

[8]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光潜译,外国文学出版社,,第7页。

[9]年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晚期祭祀遗址中,出土了20余件残损的陶塑,其中有这两尊陶塑裸体孕妇像。两尊塑像通体打磨光滑,似涂有一层红衣,头及手臂均残缺,腹、臀、大腿、阴部有女性特征。东山嘴红山文化大型建筑群址是宗教性的遗址,出土的陶塑孕妇像,反映了红山文化中生育崇拜。

[10]许慎撰《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从大,在六畜膳也。美与善同意。”天津市古籍书店,,第78页下。

[11]马鸣:《佛所行赞》,昙无谶译,载《大正藏》第4册第号。

[12]《摩奴法典》,迭朗善译,马香雪转译,商务印书馆,,第71、87-89页。

[13]《摩诃僧祇律》第四卷,佛陀跋陀罗、法显译,载《大正藏》第22册第号,第页b。

[14]季羡林:《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民族语文》年第4期。

[15]《佛说三十二相经》,瞿昙僧伽提婆译,出自《中阿含》卷11《王相应品三十二相经》,载《大正藏》第1册第26号,第页c-页a。

[16]《异出菩萨本起经》,西晋聂道真译,载《大正藏》第3册第号,第页b。

[17]克罗齐:《美学原理》,第页。

[18]A.B.凯思:《印度和锡兰佛教哲学: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第15页。

[19]《中阿含》卷四十一,载《大正藏》第1册第c号。

[20]《大正藏》第15册第a号。

[21]同上书,第25册第号。

[22]《马有八态喻人经》,支曜译,载《大正藏》第2册第号,第页。

[23]《佛说马有三相经》,支曜译,载《大正藏》第2号第号,第页。

[24]A.B.凯思:《印度和锡兰佛教哲学: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第17页。

[25]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第93页。

[26]《大方广庄严经》,地婆诃罗译,载《大正藏》第3册第号,第页a。

[27]《佛说无上依经》卷下《如来功德品》,真谛译,载《大正藏》第16册第号,第页c。

[28]《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安世高译,载《大正藏》第24册第号,第页。

[29]《大正藏》第14册第b号,译者不详(约北凉),《优婆夷净行法门经》卷下。

[30]《佛说无上依经》卷下《如来功德品》,第页c。

[31]《大方广庄严经》,第页b。

[32]《画经》(Citrasūtra)是《毗湿奴最上法往世书》的第三部分(Visnudharmottarapurana,khandaⅢ,adhyaya35—43).PriyabalaShah,VisnudharmottaraPurana-TranslatedintoEnglishfromOriginalSanskritText(Delhi,),pp.-.

[33]《画经》约成书于6—10世纪,但在6世纪之前,与雕刻和绘画相关的口头传承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画经》很可能是某一地区的画师们长期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并且出自不同时代和地方的多人之手。参见段南:《再论印度绘画的凸凹法》,《西域研究》年第1期。

[34]王晶波:《唐书相书的著录与种类》,《图书与情报》年第6期。

[35]A.B.凯思:《印度和锡兰佛教哲学: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第页。

(李翎,博士,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本文原刊于《美术大观》年第11期第页~页。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0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