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僧侣如何从武装集团变成演出团队

2023/3/17 来源:不详

北京哪间湿疹医院好 http://pf.39.net/xwdt/210706/9150611.html

谈到和尚,绝大多数人想到的应该是板着一副严肃面孔,低声诵经的僧侣们,他们威据于庙宇之中一心向佛不问世事。

但离咱们不远处的日本,那里的僧人却画风突变,娶妻生子喝酒吃肉样样不缺,闲暇时光甚至还玩起了摇滚,去年12月份,药师寺宽邦在北京举办的演出会圆满落幕,同年他唱得一首《般若心经》红遍了大江南北。

历史上,日本和尚可不光是这么文艺,还有很多丝毫不“佛系”的经历。

日本和尚为何如此潇洒?日本和尚历史上又有哪些奇葩经历?

1.僧人?恶徒?“军事化寺庙”中的武僧

早期日本社会流行的是有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如天照大神、须佐之男等,多数的记载上都表明约年左右,佛教经由中国和朝鲜传入日本,在圣德太子掌权时期发扬光大。

在平安时代(相当于中国的唐朝晚期到宋朝前中期),日本寺庙所拥有的财产逐年增多。为了保卫财产,寺院自发的将僧侣和信徒武装化为“僧兵”,并在寺院周围建立起壕沟,建成唯有日本独有的“军事化寺庙”。

▲拍摄于年的武僧

僧兵,也被称为恶僧,法师武者。他们头裹白布,身着僧服,脚蹬木屐,手握薙刀,不可谓威风凛凛。更令人可畏的是,他们健硕的身躯之中隐藏着狂热的信仰,恐怕就是武士浪人在战场上见了僧兵也会退避三舍,更不要说偷鸡摸狗的小贼。

其实,中国古代也有武僧。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武侠小说而走红的少林寺武僧,成为当时的大IP。中国武侠小说里面这些写法,历史上也确实有一点些许的依据。不过,少林武僧远远没有发展到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影响国家历史进程的地步。

然而日本的武僧集团就不一样了。

僧兵集团是连天皇朝廷和武家也无可奈何的存在。因为和尚手里不仅握有大量的庄园土地,本寺之下更是数不胜数的末寺,只要本寺一声令下,便可汇集出一支颇具规模的僧兵部队。

出身延历寺的僧兵一度非常著名,人送外号“山法师”,那时的和尚前脚一有不顺心的事,后脚就喊来一大帮人聚众暴力。由于其声势浩大,就算是朝廷也只能退让三分,天皇也不得不承认,对付这群“山法师”是这辈子最让他头痛的事。

延历寺的僧兵的力量与奈良兴福寺并称为“南都北岭”。有点“北少林、南武当”的意思。不过少林、武当只是在武侠小说中有影响力。然而日本和尚却是连天皇、武士阶层都畏惧三分。

▲现在延历寺和兴福寺都成了日本关西地区的知名旅游景点

有一次,后白河天皇想让位极人臣、不可一世的平清盛(也就是当时武家政权的头子)去攻打延历寺。平清盛何等聪明,一眼看破了天皇一石二鸟想消灭自己和延历寺的诡计。不仅不听从天皇命令,还将出此对策的天皇近臣给灭了。

这也说明,延历寺可不是软柿子,连平清盛也不敢随便和他们翻脸。

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后,他手下的佐佐木定纲,本是镰仓幕府建立的功臣。但因为招惹了延历寺,延历寺众僧要求处罚佐佐木定纲,源赖朝也不得不将其流放,以平息延历寺众僧之怒。

▲日本武僧形象在民间被妖魔化,其中武藏坊弁庆就是典型。在日本民间传说中,武僧武藏坊弁庆亦妖亦僧,十分恐怖

2.寺庙属于易燃品?宗派间的残酷内斗

翻看日本佛教历史时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虽然有点恶趣味,但是不得不说日本的寺庙确实很短命,比如我举几个例子:

永平寺由道元于年建造,年被大火焚毁。

山科本愿寺年建立,年被烧毁,后转移至石山本愿寺,不幸的是,石山本愿寺于年被烧毁……

▲金阁寺雪景

这还没提近年来去日本京都旅游打卡必去景点金阁寺。它早在应仁之乱那时候就被人点了,好不容易重修了,但到了近代()在一场纵火案中又被完全烧毁,至于现在那所寺庙是年重建的。

纵观历史,奈良时代后,佛教的理念便脱离了贵族的掌控而传播到了民众之间,同时佛教在全国“镇护国家”发声下,僧侣便成为了官僚的一员。

镰仓时代之后的社会动荡,导致佛教在当时社会各层的影响进一步深化。

▲寺庙与武士冲突

在当时日本国内,寺庙因为手里有大量的庄园和武装人员,得以虎踞一方,一方面控制着本地的收成和税收情况,同时以镇压当地暴动为筹码与朝廷交换更多利益,势力已逐渐发展到左右国家的地步。

在权力和地位膨胀的同时,不仅让上位者心绪不宁,也加剧了宗教内部的矛盾。

而在中国古代佛教就平和多了,魏晋南北朝算是佛教发展最鼎盛时期,在当时社会上也曾出现过僧侣阶级。

那时的寺庙除了接受权贵的布施外,还依赖“自供”的经济活动,和尚们靠商旅博易、占卜卖卜、行医治病等手段赚钱养家。也有机灵的和尚把寺庙变成银行,搞起金融行业。总之,也都是和气生财的事情,不像日本和尚这么暴力。

上文提到的山科本愿寺为什么被烧呢?起因是在年,本愿寺势力帮助了当时的幕府武将细川晴元,一同帮助细川平息叛乱。

由于人数优势,细川晴元轻松取胜,他原以为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但他没想到是这帮和尚顺手把旁边的兴福寺给烧了,眼看这帮和尚越发疯狂,于是他及时与本愿寺势力撇清关系,并求助于京都的法华宗帮忙,由于当时的本愿寺势力权势熏天,法华宗早就看他不顺眼了,于是原本权力争斗变成了宗教派别斗争。

▲细川晴元

后来法华宗联合其他势力包围了本愿寺势力的大本营“山科本愿寺”,然后用一把大火烧了个一干二净,可事情就这么结束了么?

非也!大概一年后,法华宗因为在论辩中战胜了延边寺(对,就是前面那个连平清盛这样的权臣都不敢惹的寺庙),这让延边寺那边恼羞成怒,决定以武力干掉对手。

于是延边寺立刻召集僧兵,并拉拢了残余的本愿寺势力,放火烧了法华宗位于京都的21所寺庙,而风光一时的法华宗就此没落。

日本僧人不仅是武装起来的团体,还上演了一部让人眼花缭乱的混战。

3.世俗与佛教的正面较量

▲东本愿寺的建造是由净土真宗第三代主持修建,建成时间为年。

要想让其灭亡,必须让其疯狂。

前面提到本愿寺势力,就疯狂到极致而遭遇日本历史上著名强者的迎头痛击。

▲“净土宗”的本愿寺势力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再加上宗教本身的煽动和狂热,使得一向一揆成为了战国时代最恐怖的军事力量。

这个强者就是日本“战国三雄”的织田信长。

▲织田信长

当时,织田信长完成上洛之战后,正准备入侵伊势,而长岛夹在了尾张和伊势中间,为了保护自身权益,长岛本愿寺对其发起了进攻,织田军受到重创,而这一举动也成功激怒了信长。

织田信长有过“第六天魔王”的恶名,它正是来源于信长对这帮和尚的残酷对待。年,织田军将信徒们围堵在长岛、大鸟居、中江等五座城中,日夜以铁炮轰击城墙,并截断补给拒绝任何投降请求,打算活活饿死这些和尚和他们的追随者。

▲发生在僧侣集团和织田信长之间的这场战斗被称为“石山合战”,显如是当时本愿寺的领袖

最终饥饿难耐的信徒逃出时均遭到了射杀,剩余固守的城池也遭受了火攻,城内上万名信徒化为焦炭。

虽然后续本愿寺势力抵挡了信长十年,但最后还是交出了寺庙,迁往他处,而本愿寺作为大名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直到丰臣秀吉执政后才有所缓和。

4.放下屠刀,重拾经本,“老大哥”隐退

结束了血脉偾张的战国时期后,寺院与朝廷,幕府仍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而手握大权的德川氏族也同等看待前两者,通过给予虚位、制定法度、增加寺田和寺领地等手段,削弱其影响,以利于自身的统治。

说来也巧,另一件大事也在德川政府的眼皮子底下悄悄进行,基督教传入了日本,这可不得了,不仅连底层民众影响深远,就连个别大名也改宗天主,眼看这外来宗教的发展势如破竹,不禁令德川政府深感担忧。

虽然早在丰臣秀吉时就禁了天主教,可惜也没有什么用,直到德川幕府实施了“改变门宗”的制度后,佛教便担负起了禁天主教的重任。

▲以禁教为背景的电影《沉默》

佛教采取的措施中有一则为“寺请证文”,简单点说就是你想证明自己的清白,光说不行,得让当地寺庙开个证明。

这下可让佛教势力一下子到达了顶峰,不仅是简单的姓名年龄之类的户籍信息,就连婚姻、生死、旅行等活动也都都在寺庙的管辖范围内,一时间寺庙势力一手遮天。

▲寺请征文

后来在德川幕府垮台后,由于神道教在倒幕运动中有功,在明治维新期间被定为国教,而佛教则遭到了完全相反的对待,政府对其逐步进行世俗化,在明治元年(),明治天皇颁布了“神佛分离令”,禁止社僧担任与佛教无关的职务,废除了因皇族、贵族出家而形成的特权,后期没收了一切寺院领地,废除僧位、僧官。

▲维新时代,还曾有过“废佛毁释”运动,佛像经书被焚毁,一批僧人被迫还俗

日本和尚可以娶妻生子吃肉,最初也只是“净土宗”这一个派别可以。因为该宗派的创始人就娶妻生子。在上面提到的“神佛分离令”中,僧人结婚生子的戒律也被取消。或许,这是明治维新中用世俗化手段防止僧人演变成一股独特政治势力的手法吧。

至此也就有了现代日本佛教的雏形,直到战后也没有太多的变化。大多数日本寺院则是以教育办学、旅游娱乐、文化学术等发展重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彻底“佛系”了。

▲近年热门的DJ僧侣朝仓行宣

和历史上相比,日本和尚虽说风光不再,但他们也算是真正融入了社会之中,可能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幸”,但对我们却是“万幸”,毕竟历史中的他们可一点也不“佛系”,不知现在大家再看到大师们背起吉他搞摇滚时,是否也觉得倍感欣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0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