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上的色不异空和色即是空有
2022/12/4 来源:不详杭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509/4386016.html
玄奘法师所译的《心经》,正文共个字,是最短的一部佛经。经文虽然短,内容却很深刻,包含了佛法的核心内容,把佛教的要义,宇宙人生的真相讲得极为透彻,所以这部经流传很广,很受佛弟子欢迎。这部经里面有一段非常著名的经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家都很熟悉,道理很深。其中的“色不异空”和“色即是空”两句,从文字表面上来看,意思好像差不多,感觉还有点重复。那这两句话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色”就是五蕴,就是受、想、行、识,指的是现象,我们的身体、自然界的种种事相,以及森罗万象的种种色法。“空”,并不是无,指的是诸法实相的本性,万事万物的本质,宇宙的本源。
第一句“色不异空”。这句话是对大乘菩萨来说的,所以我们很难理解,这是从事物的缘起出发,也就是从最根本的道理上讲的,缘起的种种色法,一切现象,都是从空性里面衍生出来的。没有空性就没有缘起,没有缘起,就没有我们看到接触到的一切现象,也就是说,所有的现象都是由空的本性变化出来的,色法就是空,色法和空性是一件事情,是一体的两面,没有差异,所以说“色不异空”。
第二句“色即是空”。这句话是对凡夫说的,所以就稍微容易理解一点。它是从事相上看起,进一步看到它的本体,它的空性。佛经里经常拿梦做比喻,说我们接触的一切境界都是“梦幻泡影”,古德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所有的境界就好像我们做梦一般,在梦中的时候,觉得一切环境、人事物都是真实的,真真切切的能感觉到,但是到梦醒的时候,发现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是空的,所有的梦境都是由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我们人生其实就好像是在做一场轮回大梦,在迷惑的时候,我们执着一切都是真实的,但如果我们觉悟后就会发现,一切都是空的,都是自己的心念变现出来的,跟我们平常做梦醒后的感觉是一样的,这就是“色即是空”。
佛教中经常讲“真空妙有”,真空就是性空,妙有就是现的色相。自性真空却又不空,因为它能随缘现象;说它有吧,它又是真的是空,什么都没有。空和有是一件事情,如果非要把空和有分开看,那就大错特错了。“真空”就在“妙有”里面,“妙有”就在“真空”之中,“真空”是体,“妙有”是相,所以说“妙有”。我们可以拿电视剧屏幕比喻这个自性,这个屏幕是空的吧,但是打开开关,就能看电视,里面什么都有;你说它有吧,你把它关了,它其实什么都没有,都是假的。你不能说它没有,也不能说它有,是一个辩证的关系。
我们凡夫就是因为认识不到色的空性,所以才执着于五欲六尘,认为所有的现象都是真实的存在,才会对财色名利有一种贪恋执着,得到了就欣喜若狂,得不到了就心情沮丧,这就是迷惑颠倒,一生忙忙碌碌,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如果我们能像观自在菩萨一样,也能“照见五蕴皆空”,认识到万事万物的空性,就具备了世出世间的般若智慧。
能明白“色即是空”,认识到诸法的空性,即使不能证悟,心量也会变大,对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种种不如意,就不会那么计较了,何必那么执着呢?毕竟所有的遭遇、境界都是自己心念变现出来的。那就不管了吗?这当然不行,那就要反观我们的自心了,看看自己发的都是什么心念,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佛经上讲“反闻闻自性”,就是这个意思。末学理解的也不是很好,大家可以在下面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