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智慧般若
2022/10/12 来源:不详“般若”,是梵文音译,应读作bōrě,而不能读作bānruō。简单地说,“般若”,有“智慧”的意思。但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智慧,而是能够了达明见一切事物本质的深智妙慧。是一种超越一般学者的俗智俗慧或佛教声闻、缘觉二乘的空智空慧,而能照见诸法皆空,能除尽一切苦厄,真实不虚的大智大慧。如果将“般若”简单的译为“智慧”,则会失却佛教的殊有含义。
佛教认为,有照了(读liao)的功能,并将通达有为之事相,称之为“智”。也就是说,智能明了一切诸法,能明了外境。“慧”,则有鉴别的作用,意为通达无为之空理。
而“般若”是一种区别于世间世智辩聪的一种真智妙慧。佛教认为,虽然凡夫常人的小智小慧也可以算是智慧,但与佛法相去甚远。虽然学者的俗智俗慧也能研究学问,那些顶尖聪明的人甚至能研究的很好,例如,能研究出如何制作原子弹、氢弹、卫星、机器人、宇宙飞船等,但也与佛法无涉。即使修行佛教的声闻、缘觉二乘阿罗汉虽然也具有空智空慧,但他们充其量只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仍然不能彻底证悟佛教的普遍真理。总之“般若”不仅是翻译者出于对其尊重之意,而且也的确因其含意深远,不易译得妥切而保留其音译的。
佛教通常将智慧分为闻、思、修三慧。所谓“闻慧”,是众生从闻听佛法中得来的。所谓“思慧”,是众生闻解佛法以后,再于自己心中详审观察,如是更加深入一层的认识。所谓“修慧”,则是众生深思之后能依照正确方法去认真修行,于定慧双运中仔细观察宇宙人生得到的。佛教认为,初学般若的人,首先要闻慧,接下来便要思慧,最后更要进一步修慧,这也是修学佛法的次第过程。
若将闻慧、思慧、修慧安放在般若上来说,便就有了佛教所谓的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等三种般若。
“文字般若”,又名“闻慧”,是众生修行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条件。也是启发众生智慧,明白真理,求证实相的一种工具。如果没有闻慧,实相则无由显示。佛教认为,凡是佛陀所说的一切言教,都可以将其视为文字般若。若从狭义来说,可以是指《心经》中的所有文字,以及八部般若之中所诠释的全部义理。若从广义来说,则不仅指佛典上的所有文字,但凡一切语言动作,只要能表显意义令人理解而启发智慧者,都是文字般若。例如,佛陀在世时,就以音声为文字。佛教禅宗历来的祖师们,也多有擎拳竖拂等一类动作的开示,这些也都应视为文字般若。凡初学修行的人,都要先从听闻言教,或自己阅读经典开发智慧入手,然后才能依据所知的道理去真参实修,最终才能获到证悟的结果。
“观照般若”,又名“思慧”。所谓“观照”,即以智慧观事、理诸法,而照见明了之义。“观照般若”,则指清净无漏之慧。佛教典籍中的“漏”,为漏泄之意,也是烦恼的异名。也就是说,贪、瞋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将其称为“漏”。另外,“漏”还有漏落之意。意思是说,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因此,佛教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例如涅槃、菩提等,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由此可见,“观照般若”即能观事、理等诸法,悉皆空寂之实相的智慧,既是众生改除旧习气的一种心理训练,也是众生求证实相的一种修行实践。
“实相般若”,又名“修慧”。这里所谓的“实相”,是相对“幻相”而言的。佛教将不是有相,不是无相,不是非有相,不是非无相,不是也有也无相,称之为“实相”。诚如经中所说,“无相无不相,即名实相”。“实相般若”,是指众生因由修行而豁破无明,亲见自性虚灵不昧,证得本来面目。
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相对还比较浅显,只有实相般若能体证灵明妙觉、平等周遍的一切境界,深妙至极。这三种般若,究其实质,其实即一。也就是说,实相般若是观照般若与文字般若的体;观照般若是用,用来观照实相般若和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则是相,用来表达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因此,修学之人一般应先从文字般若入手,继而起观照般若之用,一旦契悟,便入于实相般若了。因此佛教认为,般若就是能够了悟实相,契入证入实相的智慧。
除了上述三种般若之外,鸠摩罗什又于观照般若中开出眷属般若,于实相般若中开出境界般若,并由此而组成五种般若之说。
所谓“眷属般若”,即指六度万行。所谓“六度”,是指可以帮助人们脱离苦海、远离颠倒梦想、到达究竟圆满快乐彼岸的六种方法,也是学佛之人必须遵循的六种行为准则,将在“波罗蜜多”中详细介绍。在佛教中,“行”,含有两种意思:
(1)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
(2)表示动作、行为之意,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
所谓“万行”,又作“诸行”。在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也就是说,六度万行与妙慧相应而能成就般若,为观照慧性之眷属,由此将其称为“眷属般若”。
所谓“境界般若”,则指一切诸法。诸法为般若真智之境界,境无自相,由智显发,故将其称为“境界般若”。
除此之外,佛教还将智慧分为世间智慧和出世间智慧。佛教认为世间的智慧,充其量就是聪明加上知识。假如一个人比较聪明且知识广博,人们往往就会说这个人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以出世间的道理来看,世间的智慧还是属于愚痴,不能将其归入佛法中的“般若”。有些人虽然具有很高的学历、学位和头衔,但他们也许并不知道世间的因果关系,看不透自己的烦恼、痛苦的根源,整天还是被是非缠缚罣[guà牵绊]碍,不得自在解脱。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些烦恼、痛苦的生起,都是由于没有智慧,贪得无厌、嗔恚鲁莽、愚痴无知所导致的。因此,佛法将世间智慧称之为“世俗谛”。所谓“谛”,就是真理的意思。也就是说,世间智慧所感知的真理是有限的、有烦恼的、是有漏的,是会造业的。换句话来说,世间智慧是执着有为的,是不能救度众生解脱到彼岸的,是不能被称为“般若”的,包括上面所说闻慧和思慧,还都属于世间智慧范畴。
佛教认为,出世间智慧,则没有烦恼,不会造业。因此佛法将出世间智慧所感知的真理称为“真谛”,又称为“第一义谛”,也就是说,是最究竟、最殊胜的真理的意思。出世间的智慧所知的真理,既没有实在的生灭,也没有种种名相和造作,更没有任何苦乐和执着。佛教认为,只有修慧,才属于出世间的智慧。
其实,佛的知见也是众生原本就有的。只是由于被妄想、颠倒和执着所遮覆、所迷惑,才成为眼下众生的凡夫知见。诚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出现品》所曰:“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所谓“妄想”,又称为“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意思是说,众生由于心的无明执着,无法如实知见事物真相,并由此产生的谬误分别。也就是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
所谓“颠倒”,略作“倒”,是说违背常道、正理。例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佛教对于颠倒妄見之分类,诸经所说有所不同。例如,有《首楞严经》卷七所说的“二颠倒”,即:
(1)众生颠倒,是说众生不知真理,为烦恼所迷惑。
(2)世界颠倒,是说众生迷失真性,住妄境界起诸倒见。
有《阴持入经》卷上、《大集法门经》卷下、《大品般若经》卷十一所说的“三颠倒”,即:
(1)想颠倒,是说对于对象错误之想法。
(2)见颠倒,是说错误之见解。
(3)心颠倒,是说具有上述二种颠倒之心之自体即虚妄。
有《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乘义章》卷五所说的“四颠倒”,可再细分为:
(1)有为之四颠倒,即:凡夫不知此世(迷界)之真实相,而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不净为净,以无我为我。
(2)无为之四颠倒,是说声闻、缘觉虽对有为之四颠倒具有正见,然却误以为悟境是灭尽之世界,不知悟界(涅槃)乃常、乐、我、净者。以上八种妄见,合称“八颠倒””。
《瑜伽师地论》卷八、《瑜伽师地论略纂》卷三,还将上记“三颠倒”与“四颠倒”,合称为“七颠倒”。即指想倒、见倒、心倒、于无常常倒、于苦乐倒、于不净净倒、于无我我倒等七者。另外,还有诸如“十颠倒”、“十二颠倒”之说。
所谓“执着”,指人们由虚妄分别之心,对事物或事理固执不舍,因此又称为“迷执”、“计著”和“著”。其实,大多数人却不知这些虚妄执着,如同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稍纵即逝,实乃真空假有。诚如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之“太虚幻境”中对联所曰:“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其中所写的“好了歌”,同样也发人深省:“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在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佛教认为,世间最大的恶魔就是“我”,一切业障皆因“我”而生。也就是说,执着“自我”才是最可怕的。并将不懂得人是由业力因缘四大和合而生,妄执人我为实“我”存在,称为“我执”、“人执”或“生执”(即众生执之意);将不懂五蕴之法乃虚妄不实之“空”而妄执佛法为实体,称为“法执”。并将以上二者合称为“二执”。观自在菩萨宣说《心经》的目的,就在于破除人们的“我执”和“法执”。人们若能不执着,不被“我”、“法”缠住,就会心无罣碍,无有恐怖,也就可以度尽一切苦厄了。
当然,由于众生的妄想、颠倒、执着的程度有所不同,因此舍弃凡夫的知见也会有快、慢之分。快的,就是佛教所谓的“顿法”;慢的,就是佛教所谓的“渐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