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笔记道家对般若哲学之影响
2022/5/4 来源:不详一、概述
就形上学论,儒家之玄学思辨系统,在根本精神上,主要完成于孔孟荀,道家则完成于老庄。其后期发挥在那,特原始创说之优美发挥而精益求精耳。然此言,殊不适用于佛家,盖佛家始于印度,后乃传入中土;亦不适用于新儒家。新儒家实为融汇佛道二家之若干层面,以形成一套综识性之体系者,然其大要仍归于原始儒家。
二、玄学三派
何宴崇孔,故援道入儒;王弼宗老,故援儒入道。然两氏同以“致一”为其玄学之基本核心,则毫无二致。致万有于“无”,复以“实体无限”释之,风气所致,遂开形上学之三派思想:
a.裴頠与孙盛派之消极,前者崇有抑无,后者另推演老子主旨。
b.向秀与郭象派之温和,有无谁为根本,实乃无谓之争。
c.佛家之积极反应,盖由之引发玄学思潮,直可媲美原始儒道。
三、格义之学
何宴、王弼以“本无”释“道”,欲以会通儒道两家,道家旋称“本无”乃其系统中所独有之无上范畴。佛家支谦与康僧会继之,特以“本无”标宗,等同“真如”。广用斯法,遂成格义之学。佛家之初衷原在方便善巧,诱使中国智识分子进入佛教之神秘玄境。
四、儒道释阵线
关于“有”、“无”对诤,向有“六家七宗,爰延十二”之说。其时中国佛学思潮,七宗竞秀,然其玄学主旨端在“本无”,“贵无”与“崇有”相对。自兹以降,佛道联手对抗传统儒家矣。
五、道安
就历史渊源而言,本无宗可溯至老子、支娄迦谶、王弼、支谦、康僧会等;就理论内容而言,亦以该宗最为根本,为其他六宗之所从出。毋怪乎道安于四世纪之际有东晋佛学界祭酒、一代宗仰之誉,支遁次之。道安云:“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道安总结般若精义:“般若波罗蜜者,成无上、正、真道之根也。等道有三义焉:法身也,如也,真际也。”道安援老入佛,将老子系统中之基本范畴纳入“般若哲学”。其同代支遁论“本无”,则更进一步,诉诸庄子,并藉庄子论“忘”之妙谛,以畅宏斯旨。
六、鸠摩罗什
庄子影响反映于鸠摩罗什一派者,尤为显著。此僧乃一代奇才,其佛学造诣精湛,其华文众体擅妙,其丰采倾倒一世,其译品优美绝伦。鸠摩罗什主要贡献在于宏扬大乘空宗。盖此前中国佛学界多谈般若,侧重“本无”,如道安一派所代表者。鸠摩罗什于《致慧远书》中不断指出法身非有非无,超一切边见,咎在文字言说、语言描绘之虚妄假相也。鸠摩罗什门下高弟首推僧肇与道生。
七、僧肇与道生
僧肇受庄子影响甚多。其卓慧表现于三大玄旨:动静相待观,动静一如、变常不二;即有即空观,有无互涵、体用合一;般若上智观,知与无知、契合无间、镕成无上圣智。
道生之佛性哲学极其特殊重要,理由如下:一,于五、六世纪时,引发有关佛性之解释,多达十余种;二,注重人性之“可使之完美”,以佛性为典范;三,顿悟说主张一切返诸内在本心,开后世禅宗之先河;四,开新儒家“穷理尽性”之先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