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体系的所依经典
2025/5/4 来源:不详唯识体系的所依经典
天佑
唯识宗所依经典总有“六经十一论”,架构成瑜伽法相之教、理、行、果。《成唯识论述记》举六经为:“《华严》、《深密》、《如来出现功德庄严》、《阿毗达磨》、《楞伽》、《厚严》”;十一论为:“《瑜伽》、《显扬》、《庄严》、《集量》、《摄论》、《十地》、《分别瑜伽》、《观所缘缘》、《二十唯识》、《辩中边》、《集论》等。”其中,《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为根本典籍,即核心教义之综述与一切教法之总结;尤其后者,可以视为印度千年佛教的百科全书。(经与论的区别:经是针对性之教法,具有因人而异的特点;论是系统性之论述,具有圆满完整的特色。佛陀教授相应弟子,若不具缘,便无法利益;所以对于后世学人而言,依论更为稳妥。)
《大方广佛华严经》有三译: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六十卷本,人称“六十华严”;唐朝实叉难陀译八十卷本,人称“八十华严”;唐朝般若译四十卷本,人称“四十华严”。四十华严非全本,乃“入法界品”的节译。如上三译,“八十华严”最为完备。
《解深密经》有四译: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经》、元魏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五卷、陈朝真谛译《佛说解节经》、唐朝玄奘译《解深密经》五卷。《相续解脱经》及《佛说解节经》各一卷,是对五卷本《解深密经》的部分异译:前者只译了《解深密经》中第七“地波罗蜜多品”及第八“如来成所作事品”之最末二品;后者只译了《解深密经》中第一“序品”(仅为略译)及第二“胜义谛相品”之前二品。如上四译,以奘译最为究竟。
《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厚严经》与《阿毗达磨大乘经》未见汉译。《楞伽经》有三译: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北魏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十卷、唐朝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其中,实叉难陀译本与原梵本较为接近;而求那跋陀罗译本最为流行。
“十一论”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所谓“一本十支”: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其他分释节本为支论)。《瑜伽师地论》百卷,分为五个部分:“本事分”五十卷、“摄决择分”三十卷、“摄释分”二卷、“摄异门分”二卷、“摄事分”十六卷。此中,“本事分”以“十七地”详述境、行、果、证——瑜伽修行之完整次第,是全论的主体部分。后四“摄分”,决择、解释本论及其它经典要义。吕澂先生发见:“摄事分”(第八十三至九十八卷)乃引用全部之“杂阿含经本母”。
《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所说(一说为前五十卷主体部分),由无著发扬、玄奘汉译。在唐代以前,本论已有部分节译本行世:如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十卷(相当于大论卷三十五至卷五十的“菩萨地”部分)、《菩萨戒本》一卷(当于大论卷四十至四十二的“菩萨地戒品”部分)、刘宋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九卷、《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一卷(为昙无谶本的异译)、梁真谛译《十七地论》五卷(相当于大论一至三卷的“五识身相应地”和“意地”部分,已佚)、真谛译《决定藏论》三卷(相当于大论“摄决择分五识身相应地、意地”部分)等。
“支论”一、《大乘百法明门论》:世亲著、玄奘译。将《瑜伽师地论·本事分》中所有“名数”(名词、名相),略录百法(数百法中,举其要者,收录百个);故称“略陈名数论”。以“一切法无我”为宗。
二、《大乘五蕴论》:世亲著、玄奘译。此论略摄《瑜伽师地论本事分》中“境事”而成;故称“粗释体义论”。以“无我唯法”为宗。
三、《显扬圣教论》二十卷:无著造、玄奘译。无著节略“本论”精义,总摄法相、唯识二门;广成“空”与“无性”,阐发“现观瑜伽”,为大乘止观之根本典籍。由于该论是对《瑜伽师地论本事分》中“十七地义”错综揉集而成,故名“总包众义论”,或“小瑜伽论”。以“明教”为宗。此外,真谛译《三无性论》是此论的少分异译。
四、《摄大乘论》(为《阿毗达磨大乘经摄大乘品》之释论)三卷:无著造、玄奘译;又有真谛译本三卷、佛陀扇多译本二卷。《摄论》有世亲释、无性释两种,玄奘各出十卷译本;陈真谛、隋笈多亦译世亲释本。译本众多,因为此论极为重要:以境、行、果三科摄尽大乘教法(完整课纲、行道次第);总括“瑜伽”、“深密”法门,故名“广包大义论”。以“简小入地”为宗。
五、《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无著造、玄奘译。由觉师子释论、安慧杂论(将觉师子释文与《集论》颂文参杂揉集)的《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亦由玄奘译出。此论总括《瑜伽》一切法门,集《阿毗达磨大乘经》所有宗要;以“蕴处界三科”为宗:集缘起、四谛、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义,广析所有法相名数,故名“分别名数论”、“广陈体义论”。
六、《辩中边论》三卷:弥勒说颂、世亲作释、玄奘翻译;另有真谛译《中边分别论》。此论为有宗所谈中道之代表论典:明体用之非无;亦遮亦表,以成瑜伽法相。依《瑜伽》、《深密》中道要义,以三性、三无性等义决择“中、边”而成,故名“离僻彰中论”。以“中道”为宗。
七、《二十唯识论》一卷:世亲著、玄奘译;另有后魏菩提流支异译本《唯识论》、陈真谛异译《大乘唯识论》各一卷。护法释论,出《成唯识宝生论》五卷,由义净译出。此论依瑜伽唯识义,设七问难,一一解破,故名“摧破邪山论”。以“唯识无境”为宗。
八、《三十唯识颂》一卷:世亲著、玄奘译。依《瑜伽》、《深密》、《华严》、《楞伽》、《阿毗达磨》等大乘经论要义,立“三十颂”圆满建立唯识体系,故名“高建法幢论”。以“识外无别实有”为宗。
《三十颂》为唯识一宗纲领性著作,由印度“十大论师”——德慧、安慧、亲胜、难陀、火辩、净月、护法、智月、胜友、胜子分别作释,各出一《三十论》,皆被玄奘携入我国。由窥基提议、玄奘认可,以护法观点为主,将“十本”揉译,集成一著——《成唯识论》。后由窥基释疏,出《述记》、《枢要》、《别钞》、《料简》等。
九、《大乘庄严经论》十三卷:唐代波罗颇蜜多罗译。关于此论作者,说法颇多:《西域记》谓:颂由弥勒所说,长行为世亲所著;慧沼说:颂由无著所造;波罗颇蜜多罗云:颂及长行均为无著造出;吕澂先生认为:颂为无著所造,长行为世亲著。此论总括《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诸法门,以“庄严大乘”为宗,故名“庄严体义论”。
十、《分别瑜伽论》(一说为《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之节本):弥勒说,未译。此论以“大乘止观”为宗,故名“摄散归观论”。
除“一本十支”外,另有《十地经论》十二卷:世亲作,后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共译;此论是对《华严经十地品》的释论。《观所缘缘论》一卷:陈那作、玄奘译;异译有真谛《无相思尘论》一卷。护法作释,出《观所缘论释》一卷,由义净译出。《集量论》四卷:陈那造,有真谛及义净两译。
汉传佛教有“慈氏五论”之说:《瑜伽师地论》(藏传认为此论系无著所作)、《分别瑜伽论》(已失)、《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金刚般若经论》;据传:这些论典均出自弥勒菩萨之口。藏传佛教也有“慈氏五论”的说法,但内容与汉地不同:除《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与汉传一致,另有《现观庄严论》(汉地早先未传,法尊译有《现观庄严论略释》)、《辨法法性论》(汉地早先未传,法尊由藏译汉)、《大乘最上要义论》(内容同汉传藏经中的《究竟一乘宝性论》,但注为坚慧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