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公共图书馆之父周永年消费一讯
2025/4/10 来源:不详文
山其山
周永年(-),字书昌,祖籍浙江余姚,祖上迁来济南,生于历城东流水大街。
周永年“自幼好学,过目成诵”“有夙慧,方四五岁时,过书肆,遽出荷囊中物,购《庄子》”“八岁已耽图籍”“少长,于书无所不窥,而又笃嗜内典”,二十岁左右已“名噪齐鲁间”。
然后,周永年曾在济南佛峪般若寺筑庐读书,因在“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林汲泉下,所以庐名“林汲山房”。在他去世之后,林汲山房被誉为“大儒读书处”。
周永年“年二十五,入泺源书院,时经学大师太仓沈起元主讲席,读永年文,激赏之”。泺源书院山长沈起元评价他的爱徒:“其文矫然,其气凝然;百无嗜好,独嗜书。……今所藏经、史、子、集、二氏、百家之书已数千卷,皆能言其义者。窥其志,将尽致古今载籍,以掇其精而哜其哉,而不仅以多藏为富:是岂惟齐鲁之杰?”
周永年读书期间,辑得《先正读书诀》,开中国史上系统搜集整理古人读书治学理论的先河,在清代乾嘉年间广为流传。其中的科学阅读法,对今人学习仍大有裨益。
从泺源书院毕业前后,周永年与献县纪晓岚、平原董元度等,在泰山结“海岱诗社”。
后来,周永年考中进士,被征入四库全书馆办书,立下“三不朽”功勋:
其一,周永年倡行《儒藏说》,发出了乾隆诏修《四库全书》的先声。
其二,周永年作为《四库全书》的重要编纂者,是乾嘉汉学的领军人物。
其三,周永年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藉书园,被誉为“中国公共图书馆之父”。
乾隆三十六年(年),周永年考中进士,在铨部候缺,不久回到济南。他在济南、北京等地呼吁,要像佛家建佛藏、道家建道藏一样,儒家也要建儒藏,“因著《儒藏》之说一十八篇,冠于书首,以为永久法式。”他提出私书公读:“盖天下之物,未有私之而可以常据,公之而不能久存者。”他要“与天下万世共读之”,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又作《儒藏条约三则》,对《儒藏说》进行补充。
北京士林圈子,很快有人群起响应周永年《儒藏说》。是年二月初六,四库全书馆开馆。闰三月十一日,纪晓岚奏请周永年、邵晋涵、戴震等“五征君”进京办理《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八年(年)春,周永年晋京办书,先任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分任《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总编纂,后被钦赐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继而升任翰林院检讨。年四月二十八日,特授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充四库全书纂修馆纂修兼分校官。
短短两年,周永年被火线提拔,缘于他在辑佚《永乐大典》、编修《四库全书》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当时编检诸臣急于成功,各韵散见之古书,既采之未尽,而其与现行刻本有异者,全不知取以校勘。……当时历城周书昌编修永年,亲在馆中,茧丝牛毛,独为其难。”
周永年最后“目尽九千巨册,计卷一万八千有余”,几乎以一人之力,将《永乐大典》通校了一遍,辑出宋刘敞《公是集》、刘攽《公非集》、苏过《斜川集》等十余种重要文献。此外,“永年在书馆好深沉之思,四部兵、农、天算、术数诸家,钩稽精义,褒讥悉当,为同馆所推重。”
周永年在四库馆期间,还向朝廷进献了大量珍贵书籍。与同馆的纪晓岚、戴震、邵晋涵等,都是以标榜汉学为主的考据学派大师,他们主张考据学是科学的方法和精神,共同把乾嘉学术推向了历史高峰。
当时,馆中出现了汉宋学术之争。汉学家们批判姚鼐等所持程朱理学并非儒家正传,而是受了释、道污染,姚鼐最终被逼出走。周永年、程晋芳对姚鼐最为包容,还十分推重他的古文。年五月五日,周永年更在姚鼐恩师刘大櫆八十寿辰上,直接褒奖其文:“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桐城派”从此开宗立派,威名远播。
周永年践行藉书园,是中国近现代图书馆的创议人,被誉为“中国公共图书馆之父”。
年春,周永年刚认识桂馥时,就已积书五万卷。于此前后,周永年主修或参修了《泰安府志》《历城县志》《济宁直隶州志》及《东昌府志》等地方志,他甲于山左的丰富藏书,是他纂修山东地方史志的强大资料库。后来,周永年通过聘请专人在北京琉璃厂等地广泛采购稀有书籍,又利用从四库馆借书回家校理的便利条件,“佣书工十人,日钞数十纸;盛夏,烧灯校治”,终于积书十万卷,并编写了《藉书目录》,成为国内藏书家中的佼佼者。
年前后,周永年以《儒藏说》为理论指导,落地了“与天下万世共读之”的藉书园。先在青州、泰山、莱芜等多地选址,最后与桂馥在济南创办了藉书园,“出两家所藏书,置藉书园,以资来学,并祠汉经师其中,诱掖后进甚笃。”“聚古今书籍十万卷,供人阅览传钞,以广流传。”
周永年创办的藉书园,至少有四种功能:一是购书、抄书、藏书,即藏书楼的功能;二是售书,即书肆、书店的功能,所刻书多寄王相符家代为消散;三是刻书、印书,即刻书铺、出版社的功能,他刻印了张养浩、赵执信、张尔岐、戴震、惠栋、王苹、张元等先贤遗作;四是通过交换图书目录等方式向外借书,即公共图书馆至少是会员制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周永年的藉书园,实为当时集藏书楼、书肆、刻书铺及公共图书馆或会员制公共图书馆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章学诚《周书昌别传》中,对藉书园“文化综合体”的多种功能都有记载。
周永年特别强调“藉者,借也”,明确告诉世人,他的藏书是可以向外借的。他在北京期间,甚至一度以“贷园”为号,“贷”也是借的意思。当时从北京藉书园借到书的学者很多,有案可查的名人就有孔继涵、李文藻及万斯同的后人等。周永年把私人藏书“广之于天下”,这是“周永年所设想的一幅公共图书馆的蓝图”,周永年“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图书馆事业的先驱”,被后人誉为“中国公共图书馆之父”。
周永年不止于想把藉书园办成公共图书馆或会员制公共图书馆,他和桂馥还要“招致来学”,就是开学院、办教育,最后“苦力屈不就”。桂馥在《周先生传》结尾论曰:“使先生讲授藉书园中,当有一二后起者,顾吞志以殁,惜哉!”这也从侧面印证出,藉书园成功实现了藏书楼、书肆、刻书铺及公共图书馆或会员制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只是办教育的理想没有实现而已。
据记载,周永年和桂馥的藉书园落地在五龙潭畔,矗立在由贤清园改建的朗园之中。
藉书园于乾隆末年正式建成,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而世守藉书园的周永年家族,从周永年,到儿子、到孙子、到曾孙,亦整整经历了四代,共八十八年。当然,从目前可查的历史资料来看,朗园随着周家后人外任做官、告老还乡而时兴、时废。而且,藉书园在开办期间,是否向公众开放或以“交换图书目录”的形式在朋友圈开放,也有待学者们进一步考察、论证。
年七月,周永年逝于济南城西东流水朗园(今五龙潭公园李家池子附近)。今年是周永年逝世周年,谨以此文,纪念二百多年前这位首倡公共阅读的旷世大儒——周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