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大宝法王虔敬心修持,从看别人身上一
2025/4/8 来源:不详#佛教#
十七世法王:
守护自心,教云虔敬即为修行首,上师开启教诫宝藏门,于诸恒常祈请之行者,加持生起无伪之虔敬。在这里谈到虔诚心、信心,龙钦巴大师和第三世法王让炯多杰都曾谈到「虔诚心、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噶当派、也就是格鲁传统当中,也谈到「上师瑜伽」是所有法道的命要。同样在萨迦派当中,也提到上根器者,将会以上师相应法为道用。可见,在藏传佛教各个教派,都非常重视虔敬。同样在一切佛经、论典当中也提到,就像人需要头部一样,禅修要能稳固,一定需要虔敬,所以在噶举派也有一个「嘎波季图」的说法:虔诚,就像是一种能够治愈百病的药。
在这里讲到的「虔敬」,在藏文叫做「每固」,虔敬英文翻译成devotion。藏文里面「每固」可以细分成「每」和「固」:「每」的意思是「渴求」、「想要得到」;「固」是一种恭敬,这是藏文「虔诚」的意思。「虔敬」包含第一部分的「渴求」,和第二部分的「恭敬」。这样来看,「虔敬」和「信心」有一些不同,藏文说「信心」音是「迭巴」,信心比较像是心上的、感情上的,但是在这里所谓的虔敬,就不仅是心上、更重要是会反映在行为上。
我觉得表达虔敬、恭敬最好的例子,就是密勒日巴尊者了。我们看到他的传记,知道他用咒术杀了35人,有些文献说他甚至在这前后还杀了一些人,无论如何,我想在座应该没有什么人是杀过人的,要杀人可不容易,是很大罪业,更不用说用咒术杀了35个人。所以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密勒日巴尊者知道自己犯多大罪业、过错后,生起了多大的后悔心,因此他有很强烈、很强烈的意念,认为我一定要忏悔!
对佛法强烈渴求的心就出现了,这就是藏文的「每」,一种渴求,这种渴求不是随便想想修行就好,而是很强烈的渴求,因为他知道如果今生不求法教、不修持,死后一定落到地狱去!他渴求的佛法谁有呢?谁能够帮助他今生得到解脱呢?就是马尔巴大译师,因此他知道唯有渴求跟随马尔巴大译师,如法修持,才能得到解脱。
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什么样是虔诚,这种虔诚出于很大渴求的心,不是合合掌、念念皈依文,说「我要虔诚、我要皈依」就可以了,我们看到马尔巴上师要他做什么,他是死活都会做到的,要有这样大的虔诚心。讲到虔诚或渴求的部分,这就不能随随便便。我们反省看看,有些时候我们抱着随便的心态,我修佛法也好,不修也好,学得到也好,学不到也好,可有可无,没有强烈渴求的心,这样是不行的。有渴求后,自然就会有恭敬心了,这就是「固」的意思,就会自然进入到恭敬心。
没有渴求心的话,那就不知道佛法或上师的重要性,甚至觉得「我也是人、他也是人,没什么差别。」这样自然不会对上师有恭敬心。首先有了渴求法教的心,自然会从心中、语言、行为上,体现各种恭敬的行为,甚至到了「你的心中只有上师,遇到任何事情境界,知道都是上师加持」,这就是一种真正的虔诚心。
有句话说:其实一个人在顺境当中,无法生起真正的渴求和恭敬;而是在逆境当中,遇到一些挫折,才会了知这一点。这样一种虔诚、虔敬心,由于我们每个人的背景、根器和心性程度,会有不同程度的虔敬心,是要次第培养、去开发的。
我觉得,虔敬其实可以从周遭人与人的关系中去培养、去练习。你可以先试着从看别人的优点、功德开始,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没有优点的,就算只有一个优点,我们也应该看到,并且随喜,这是培养虔诚心的开始,这样慢慢练习,才有可能生起「视上师如佛」的虔敬心。
如果在生活中不练习的话,虔敬心是没有办法突然透过迎请,譬如吹奏唢呐、持香迎请来,是要从生活当中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如果你总是不在乎周遭的人,或不尊重人的话,是没有办法培养虔敬心的。你可以先从改变自己开始,要试着在乎周遭的人,尊重周遭的人,有了这样的改变,慢慢的虔敬心才会培养起来。
五台山金刚窟:文殊菩萨般若寺对答文喜禅师的故事
阿底峡尊者:不离身的噶当塔和度母像
普巴扎西仁波切:怎样放生,才可以算是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