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代的历史画卷故宫展云居寺石经董

2023/11/8 来源:不详

“中华文化奇迹——北京房山云居寺历史文化展”近日在故宫博物院太和门东侧崇楼开展。展览以云居寺千年刻经史为主线,通过“刻经缘起”“千年伟业”“宝塔金经”“护经传宝”四个部分展开,主要以碑刻、佛经以及拓片的形式展现了云居寺的历史与收藏体系。

展览现场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占地面积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后改称“云居寺”,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个院落六进殿宇。20世纪40年代毁于日军炮火中。解放后,经过两次大规模修复。

云居寺中的最引人注意的石经山藏经洞位于石经山的山腰,其中雷音洞为开放式,洞内宽广如殿,四壁镶嵌经板,洞中有四根石柱,石柱上雕佛像尊,故称千佛柱,九洞共藏经块。石经山现存唐塔两座,还有石凿古井、隋唐碑刻等大批历史遗存。

雷音洞内景这是石经山最早开凿的佛殿和藏经洞。洞内四壁镶嵌静琬大师早期刊刻的《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19种经文,共块。

云居寺缘起于隋唐,当时有感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两次灭佛,大量经书被毁。隋大业年间,幽州智泉寺高僧静琬发愿把佛经镌刻于石碑上、密封于山洞里,免受自然与人为的破坏。这一举措得到隋炀帝皇后萧氏的支持。

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清七个朝代,绵延千载,期间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支持和达官显贵、市井行

会等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广泛参与,共刻佛经部、卷、余万字。云居寺因珍藏万千石经被誉为世界上规模

最大的石刻图书馆。

贞观二年静琬题记刻石唐代

唐代刻经静琬大师圆寂后,其弟子玄导、仪公、惠暹、玄法等高僧代代相继主持刻经,先后续刻《大般若经》《楞伽经》《佛地经》等多部,分藏于石经山上六个洞室。唐开元十八年(年),唐玄宗第八妹金仙长公主奏请玄宗御赐云居寺大唐新旧译经余卷并田园山场,以为刻经所需。

辽太平七年(年),刻经事业在圣宗的支持下得以恢复,此后继续得到兴宗、道宗的大力支持。大安九年(年),通理大师至云居寺,“慨石经未圆,有续造之念”,遂以《契丹藏》为底本,续刻石经块。通理大师圆寂后,其弟子善锐和善定继续刻经,并于天庆七年(年)在云居寺西南隅“穿地为穴”,将石经瘗藏于其中。

辽代琬公大师塔铭刻石

金代镌葬藏经总经经题字号目录碑

云居寺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经号称“三绝”。为了让珍贵的文物“活”起来,这是房山石经原石首次走出云居寺,与明代纸经、清代龙藏木经板等珍贵文物共同在故宫博物院展出。

明天启、崇祯年间,沙门真程劝募京官居士葛一龙、董其昌等在北京石灯庵续刻《华严经》《法宝坛经》《四十二章经》等10余部,于雷音洞左侧新开一小洞,砌石为墙,将所刻石经藏入,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题“宝藏”二字,并勒石镶嵌于此洞门楣之上。

云居寺现藏明代纸经余卷,分为明《南藏》、明《北藏》和单刻佛经等,形制、内容之丰富,国内罕见。明《南藏》为《永乐南藏》,明成祖朱棣在南京敕令雕印,为明代继《洪武南藏》之后的第二部官版大藏经。明《北藏》刊版于朱棣迁都后的北京,是明代第三部官版大藏经。

明代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六

董其昌题“宝藏”二字刻石

清代《龙藏》木经板刻于雍正十一年(年)至乾隆三年(8年)。佛及经文刻工精细,字体工整俊秀。这套经板对研究佛学、哲历史、艺术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清代龙藏木经板,一千九百佛

另外,展览举行的同时也推出“云居礼物”文创产品。展览现场首次展出了十余种“云居礼物”系列文创作品。包括云之礼、雨之礼两大主题的十余种文创产品设计,有茶礼、香囊、服装、手机配饰等。

房山素有“人之源”“城之源”的美誉,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遗址、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石经长城”云居寺等一批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多处各级各类文化遗存构成了房山“不断代的历史画卷”。云居寺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版经、佛祖舍利、唐辽塔群及众多文物古迹,其中尤以块石刻佛教大藏经著称于世,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了我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被誉为“佛教圣地,石经长城”。

本次展览9月10日对公众开放,展期至10月19日。展览不单独售票,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入院后可免费参观。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66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