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德丨用春夏秋冬完美诠释生命欲望
2023/6/26 来源:不详儿童白癜风应吃什么 http://m.39.net/pf/a_4606959.html
导读:有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导演的影片《春夏秋冬又一春》,影片将故事不同寓意情节以四季交替为引,定格在季节里,春天里的罪恶和救赎,夏天里的欲望与放纵,秋天中蕴含的爱与恨,冬季里的哲学与反思,再到春的延续,四季轮回,生生不息。
豆瓣评分8.5分的,一部充满禅意的韩国影片,无论是场景、画面还是故事,处处都有佛教的痕迹。寥寥无几的台词,让人深刻体会到人心的更迭和佛学的禅意,春、夏、秋、冬对应生命、欲望、罪恶、救赎、而又一春,则应该是导演的一种演绎,反映了导演对于人类无法跳出人性的残酷与欲望本性的深深悲凉。
春——启蒙开端
老和尚和小和尚相依为命,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湖心古寺中。小和尚无忧无虑天真可爱,老和尚话不多,时常看着默默看着小和尚。
直到有一次,小和尚独自玩耍的时候,给鱼、青蛙、蛇身上绑了一块石头,看着它们艰难的蹒跚前行,脸上露出一副懵懂无知的天真笑脸。老和尚看到他的行为,明白小和尚随着年龄增长,已经进入了需要教导善恶之分,就用同样的办法将一块石头绑在小和尚身上,希望他能够用同等心情看待身边的一切生灵,小和尚背着石头去给鱼、蛙、蛇解开身上的石头时,发现他们因为自己的无意“玩乐”已经导致它们大都死去,对着动物尸体痛哭不已。
回到寺中,老和尚告诉他:“你给它们绑的石头,未尝不是你自己心灵的石头”......
夏——红尘凡心
日子一天天平淡的度过着,小和尚也长大成人了,但是平静的生活终究会被打破。
一天,寺庙里来了一对母女,母亲是一个信徒,她希望病重的女儿能够在此养病。小和尚有一次无意的撞见女孩换衣服,便动了凡心,在多日的相处下,最终和女孩发生了关系,犯下色戒。
老和尚发现两个人的事情时,女孩的的病已基本痊愈,于是将女孩送走。小和尚无法忍受失去“爱人”的痛苦,在深夜将寺内每日朝拜的佛像包裹好,悄悄离开。
秋——罪恶因果
小和尚虽然成年,但相比寺中僧人对比,他依然是小和尚,此时离他出走已经过去很多年,他因为妻子出轨,一时冲动成为了一名杀人犯。当无处可逃的时候,带着走时抱走的佛像,还是回到了心中最安的归宿-寺庙。
由于多年世俗生活的磨难,他已经不是原来那副祥和的样子,他满脸乖戾,心中充满了愤怒,回到寺庙,也是内心最后的停留,跪在佛像面前,趁老和尚不在的情况下,他选择闭气自杀。
老和尚隐隐听到异常的声音,发现了小和尚的糊涂行为,将他一顿痛打,然后在寺前的木地板上写下《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并命令小和尚用那把沾有血迹的刀将其凹刻。
刚开始时,小和尚急躁暴戾,刻得痛苦挣扎。
而警察顺着线索找到了寺庙,更是让他濒临惊慌并与警察对抗。老和尚恳请警察让他将心经刻完,警察尊重老和尚的建议,也希望小和尚能够通过凹刻心经能积极归案,便同意下来,耐心等待。
渐渐的,小和尚愈发的平和专注,原先的暴躁慢慢散去,终于在黎明前,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刻完,警察和老和尚并给心境染上颜色。
罪恶不可避免,人生要有救赎,小和尚刻的心经应该是老和尚能够给他最后的救赎。
冬——了凡尘心
因杀人入狱的小和尚出狱回到古寺,已经成为一名中年,此时他的师傅老和尚已经自焚圆寂多时,自焚圆寂时老和尚将写有“閉”字的纸贴在了代表:色、声、香、味、触、法的眼、耳、鼻、口(舌)上,但老和尚泪水却慢慢的浸湿了眼纸,老和尚终究是遗憾离去,化身舍利,师傅一去,便从此再也没有小和尚。
和尚回到寺中俨然成为了老和尚的角色,打理和修缮古寺,有一天一个女人头纱裹面,看不清面目,带着一个小孩子来到寺中。傍晚时分,在佛像面前稀声痛哭。和尚趁女人睡熟,好奇心想要摘下她的面纱看下真面目,但举手时选择放弃,也许他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彻底了却凡心。
凌晨,女人醒来,便弃下孩子离开,当走到湖面时,一不留神掉入湖中冰洞溺亡。第二天,和尚发现并将其捞出,摘下面纱,原来正是他的妻子。此时和尚像是宿命给了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彻底顿悟。
次日,和尚取出佛堂墙壁中的半跏思惟菩萨像(释迦成佛前,身为悉达太子时在苦思人生哲理乃至开悟的情形,又称:思维菩萨)。寒冬之下,光着身体,怀抱着菩萨像,身缠大石块,负重行走于山野,虐待自己身体以求灵魂的解脱,抚育弃婴换得心灵的慰藉,一步一步的向山顶艰难的攀爬,当他到达山顶的时候,将菩萨像放在了最高处,远望古寺,以求被度......
又一春——轮回
被遗弃的小男孩已经懵懂长大成了小和尚,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又在重演,罪恶也在继续,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小和尚将小石头塞在了小鱼、青蛙、蛇的嘴里.....
影片场景美轮美奂,湖水围住的古寺,古寺一年四季漂浮在平静的水面上。佛家十分注重水,那是因为水是天然具有净污洗垢的功德,水有净功德,什么东西一经它都能洁净。
水秉性像大乘菩萨,人或物脏了之后要通过水洗,脏的部分都被水洗净留下,人或物离开水时,全是清净的。所以我们看到佛前都是供水,就是为了修清净功德与佛法相应。
寺庙四周为水,水在剧中实际也起到我们日常知闻得水平仪得作用,小和尚在与少女偷偷上山犯下色戒时,水涨淹没了道路,也是失衡得表达。也有人说“水”象征着欲望,所以小和尚得欲望才会喷薄而发,从而犯戒,这种观点当然也有很多道理,
另一个有意思的场景,就是寺庙里面的隔间无墙却有门。“门”是常规的出入通道,心中有戒规,有没有墙其实不重要,而小和尚越墙却不走门则是违反常理(戒律)的行为。
影片中还有两个看似不重要的角色“鸡和猫”,在剧中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被当成了工具,鸡被当成把两人偷欢的小船拉回来,猫则被当成书写心经的笔,也成了小和尚因果道路上得的救赎工具,最后小和尚也还给它们了自由。
人一生下来是善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的大染缸里慢慢地学坏了,变恶了。因此,只要不断地学习,“明明德”、“止于至善”,人就能恢复他本来的纯洁面目——善。西方人的自我救赎也好,东方人的后天学习也罢,最终都认为能够达到善的。总的来说,这部几乎没有对白的影片蕴含了很多意思,每一个镜头都值得揣摩,充满了让人不同解读的角度,推荐大家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