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规律行事并不是道,道德经所讲的
2023/6/26 来源:不详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常说的是道可道,非常道,这是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把“恒”改为了“常”,就变成了“非常道”。
大部分人将‘道’理解为规律,认为依规律而行,就是依道而行,话虽没错,但切莫过分执着于规律,不然就是着了‘名相’,离‘道’就远了。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道是可以悟道的,因为人人心中本来就有‘道’,人人心中本来就有个圣人,人人皆有佛性,只要明心见性就可以悟道,‘非恒道’是说道以各种‘名’的方式呈现,所以看上去好像道变化了。
但是‘道’是‘定’的状态,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只是因为道要以‘名’的方式呈现,所以给人一种‘非恒道’的感觉。
‘道’为体,‘名’为用,儒释道三家开悟后所讲的都是一个东西,所以不妨借助儒家、佛家来一起理解‘道’。
‘道’就是儒家说的‘天性、天理、道心’;佛家说的‘明心见性、大悲心、如来藏’,都是开悟后的本源,也是人天生就具有的。
‘名’就是儒家说的‘习性、气、人心’;佛家说的‘执着心、相、色、眼耳鼻舌身意’。
儒家说“存天理、去人欲”,又说“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同样也是在讲‘道’和‘名’。
王阳明说:“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所以,‘定’是心的本体,是‘天理’,是‘性’,也就是‘道’。
而‘动静’是在说‘气’所遇时机不同而已,‘气’也就是‘名’,动与静也就是在说‘名’,而‘道’是定的状态,没有动与静一说。
‘性’即是‘理’,也是‘道’,程子说:“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如果见到自己本性时,就能明白‘气即是性,性即是气’,两者本来没有性气之分。这就是《道德经》为什么后面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王阳明说过:“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无条理则不能运用,无运用则亦无以见其所谓条理者矣。”所以‘气’是‘理’的运用,如果没有气的运用,那么我们也就无法发现天理。
所以‘名’是‘道’的运用,没有‘名’也就看不见所谓的‘道’;同样,没有‘道’的话,‘名’也无法运用。
‘非恒道’即是名,是说‘道’以‘名’的方式,运用在万事万物上了。
‘非恒名’即是道,非恒名是在说‘无名’,‘无名’即是‘道’,破除一切‘名相’即可‘悟道’,后面讲《金刚经》时会有详细阐述。
‘道’和‘名’看上去好像可以相互转化,但要明白,‘道’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是道,万物也是名,只是因为这些‘名’的变化,导致‘道’看上去好像也在变化。
“无名天地之始”:‘无名’即是‘道’,而‘道’是一切的根本,所以是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有名’即是‘名’,‘道’有了‘名’的运用,才有了万物,所以是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即是‘道’,常在无名的状态,这样就可以观察道的奥妙之处;‘常有’即是‘名’,而‘名’是‘道’的运用,所以可以通过‘名’观察‘道’的规律和‘道’的踪迹。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此两者指的是‘道’与‘名’,他们两个是‘一体两面’,‘道’为‘体’,‘名’为‘用’,体用同源,前面已经讲过了。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和‘名’都可谓之玄。玄之又玄,是万事万物妙用的源头。这是在说悟道之后,人会有大智慧,即佛家说的般若智慧,这样就能有大智慧来应对万事万物,这个大智慧就有点‘玄之又玄’的意思。
《金刚经》中经常看到类似这样的话:明明有佛法,但佛陀又说没有佛法。就跟‘道可道,非恒道’是一个意思,明明有‘道’,但又说‘非恒道’。佛陀是担心一旦说了有佛法,人们就开始执着佛法,执着于相,执着心一旦生出,就无法开悟了。
所以不能执着于‘道’,这样‘道’就变成了‘名’,就是私意了,为了修道而修道就变成‘有为法’了,《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金刚经》里说的这些,都和“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的意思一样。《道德经》后面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同样也是这个意思。
想要开悟,就要破一切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菩萨应离一切相,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不住色就是不住名。
‘相’即是‘名’,所以要想悟道,就要破除‘名’,破除心中的规律才能悟道。
一旦着了‘名相’就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
‘如是观’也就是《道德经》后面讲的‘无为’,讲的‘道法自然’,也是儒家所讲的‘率性之谓道’,率性即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