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为何布施为第一波罗蜜小舍小得,
2023/6/15 来源:不详01《红尘说禅》系列第86篇
咱们继续讲《金刚经》,今天把第四品“妙行无住分”结束掉。
咱们聊了布施的三种方式——财布施,无畏布施和法布施,又聊了什么是“三轮体空”布施,这一篇就谈谈学佛法为何一定要布施,然后再来说一下布施的功德究竟有多大。
02般若六度——第一度就是布施
如果把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看作是此岸,而我们修行的目标是彼岸的话,要从此岸到达彼岸的话,佛陀给出了六种方法,这就是般若六度。
这六度分别是——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和般若,其中第一个就是布施,所以也被称为“第一波罗蜜”。
那么可能有师兄问了,布施真的有这么重要吗?我们学佛法不是应该读经,打坐,念佛等等,为什么一定要先布施呢?
这还真是必须的,原因有如下几个:
①克制贪欲,不舍不得
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生有五毒——贪嗔痴慢疑,首当其冲就是这贪毒,想要钱,想要权,想要豪车,想要别墅,想要限量版包包手表什么的,说穿了就是一个“贪”字。
而这个贪其实就像是黄河泛滥一样,是没有穷尽的,你有了十万还想要二十万,有了宝马还想要保时捷,有了一百平米的豪宅还想要海景别墅——每一次满足之后,用不了多久就会渴望更多。
所以要克制这个毒,其实不在于获得更多,而是懂得知足,比如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要做到这个又谈何容易呢?因此佛陀就教导我们要学会布施,学会把手里的钱和物舍给别人,如果你真的做了就会发现这很快乐——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而且只有学会舍弃的人,才会获得更多,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的人就像给自己划了个圈子一样把自己封闭起来,自然也无法获得什么。
②培养大乘福德
施舍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为我们积攒福德,大家都知道要想成佛必须“福慧双满”,这个般若智慧可以通过读经,修行,听人讲法等等方式获得,但是福德又如何获得呢?
答案就四个字——众善奉行。
而所有善行之中,效果最好的自然就是布施,其余的“五度”基本都是向内而求,更加接近小乘的教义,而能体现修行大乘的菩提心的主要方式就是布施,不论财布施,法布施还是无畏布施都可以。
③施舍的人最有福
以前红尘看过一个故事,说是有两个善人积攒了许多福缘,投胎之前转轮圣王就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自行选择——一个每天都可以获得,而另一个则要不停付出。
其中一个自以为聪明的马上就选了前者,觉得每天都能收获实在是太好了,而另一个人就选了后者。
结果投生之后那个聪明人傻眼了——他竟然是个一无所有的乞丐,只能靠乞讨度日,所以确实每天都在“获得”,而另一个人则是世界第一的富商,他钱财已经多的几辈子都花不完了,再也不需要获得,而只要施舍就行了。
所以能给人才说明你富有,而只想着索取反而说明你太穷了,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呢?
03布施的无量功德
有师兄可能会问了,红尘你说了这么多布施的好处,那么它的功德究竟有多大啊?
这个我说了不算,咱们还是听听佛陀怎么说的吧,毕竟佛祖乃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只要说出口的话那就如金科玉律一般,别说驷马,就算十龙也难追的,咱们请经文一看。
何以故?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这里佛陀担心有些初发菩提心的弟子信念还不够,因此这里专门给他们说明一下这个布施的福德有多大,好让他们能一直坚持下去。
这里佛祖就问须菩提,东方的虚空你能想到有多大吗?这就等于是你站在地球上空往东方看,自然是无穷无尽——太阳系,银河系,整个宇宙。
须菩提就如实回答,然后佛祖又问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再加上上下另外的九个方向的虚空是否一样呢?答案自然相同。
换句话说,这十方虚空都是无穷尽的,然后佛陀就郑重的告知须菩提——如果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能够“无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施者,受者,施舍本身“三轮都体空”的话,获得的福德也和十方虚空一样大。
04红尘说
上面咱们聊了关于“第一波罗蜜”布施的一些知识,最后红尘再来总结两点:
①布施是有着无量福德的,而且也是大乘佛法中最重要的一度,如果想要修行的师兄们,请一定要有颗布施之心——不一定非要给钱,一个微笑,一句关怀都是布施。
②做布施千万不要“着相”,更不能为了回报而施舍,比如你给了别人一点好处,马上就想着能获得若干回报之类的,这样严格来说根本就不是布施了,获得的福德也是极为有限。
好了,妙行无住分第四到此结束,咱们继续如理实见分第五,里面还有着《金刚经》所说的四句偈中的一句,还请各位师兄们期待。
最后再说一句,咱们的“红尘说禅”圈子两天过去已经有六百多位师兄加入了,这就像是一个学佛的大家庭一样,而我只是一个开创者而已,并非主人——大家其实都是主人,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什么想法和感悟都欢迎在这里面留言,咱们共同进步。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