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巢禅师和多心经

2023/3/20 来源:不详

《西游记》中有两个神秘人,一位是菩提祖师,之前我们说过,还有一位是今天要说的这位乌巢禅师。

书中对乌巢禅师的记录并不多,说是唐僧收服猪八戒之后,三众进西途中行过了乌斯藏界,路过一座浮屠山,山上有个住在鸟巢里的奇怪和尚,除了孙悟空谁都认识,念了首“预言诗”,传了部《心经》。

书中此人疑点甚多,现实中倒是真有相关的人证、物证。人证呢是《神僧传》中的宝志禅师和《五灯会元》中的乌窠禅师(一字之差,别搞错了),这两人都有住“树屋”的经历,前者梁武帝为他雕过旃檀木的法相,后者白居易为他写过“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的诗句。

现代洪荒流小说中流行的说法是:此人为《封神演义》中的陆压道君,也是后羿射日留下的那只金乌,佛教中的确也有将太阳称为乌巢的说法(《物初大观禅师语录》有云,“休论凤箭射乌巢,看取虚弓落九包。收放若为迩羿手,控弦傍助亦徒劳。”)。

还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传里说《心经》是一位病人所赠,《独异志》里面呢又说是一位异国的老僧。人事纷纷,真假难辨。

物证呢,当然就是那部《心经》,此经的汉译版有两个一个是东晋后秦的高僧鸠摩罗什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再有一个就是唐玄奘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们经常看到的便是后者。

按照一些专家的解释,因为《心经》并不在唐僧取经目录之内,任何一个版本的乌巢禅师都是为了解释《心经》的出现而设定的一个角色,可以是张三、可以是李四。

但是从修行上来讲,乌巢禅师的出现和传经却是别有机锋。

乌巢禅师是谁?非是他人,就是孙悟空。孙悟空是心猿,也就是一个修道者的心。而乌巢禅师住的地方是浮屠山,浮屠,佛也。换句话说,乌巢禅师也就是求佛要求的佛,证道要证的那个道,修行者的那颗本心。悟空在整本书里,需要做什么?菩提祖师给了他答案,追逐本心。而孙悟空别了菩提祖师以后,坠落红尘,受五蕴六识沾染,赤子之心逐渐起了迷障,所以需要本心不断点醒自身,以防迷失其中。所以这本书里,真正能解的《多心经》的是悟空,每到唐僧心境有些不安时,悟空就提醒唐僧《多心经》,书中一共出现四次。

第一次:

宝象国救了公主后,师徒们夜住晓行,又见一山挡路,唐僧道:”徒弟们仔细,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挡。行者道:“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就是塌下天来,可保无事。怕甚么虎狼!”长老勒回马道:“我当年奉旨出长安,只忆西来拜佛颜。舍利国中金象彩,浮屠塔里玉毫斑。寻穷天下无名水,历遍人间不到山。逐逐烟波重迭迭,几时能彀此身闲?”

可见唐僧还是觉得翻山涉水苦累,苍狼虎豹恐怖,只望做个闲了人。还是悟空及时提醒师傅要活用《心经》,放下一切轻松行。

第二次:

大战红孩儿后,继续赶路。行经一个多月,忽听得水声振耳,三藏大惊道!徒弟呀,又是那里水声?”行者笑道:“你这老师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们一同四众,偏你听见甚么水声。你把那《多心经》又忘了也?”唐僧道:“多心经乃浮屠山乌巢禅师口授,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个字。我当时耳传,至今常念,你知我忘了那句儿?”行者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三藏闻言,默然。

可见悟空对《心经》了悟异常深刻,还提醒师傅修行人需要断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然怎能见佛祖。

第三次:

离开被剃成秃子的钦法国王后,继续投西而去,忽见一座高山阻路,唐僧勒马道:“徒弟们,你看这面前山势崔巍,切须仔细!”行者笑道:“放心!放心!保你无事!”三藏道:“休言无事。我见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煌,满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还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可见悟空懂得佛在灵山莫远求,明白心净魔不生的大道之理!而唐僧只是知道,却不相信,更难做到。

第四次:

青龙山大战犀牛怪之后,继续西行,忽一日,见座高山,唐僧又悚惧道:“徒弟,那前面山岭峻峭,是必小心!”行者笑道:“这边路上将近佛地,断乎无甚妖邪,师父放怀勿虑。”唐僧道:“徒弟,虽然佛地不远。但前日那寺僧说,到天竺国都下有二千里,还不知是有多少路哩。”行者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旁边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一个沙僧,说道:“嘴脸!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禅和子,听过讲经,那里应佛僧,也曾见过说法?弄虚头,找架子,说甚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作声?听讲!请解!”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那里晓得讲经!”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这最后一次,唐僧对孙悟空解《心经》是非常认可的。可这本书里面,悟空基本上没念过经,参禅打坐更是不可能,但是他却把多心经一字一句包括开头都记得很熟,是不是很奇怪?原因无他,因为《心经》本来就是他本心的感悟。《心经》是讲的性空,是大乘佛教的核心理论,我们再回头看一下,孙猴子法号是什么?“悟空”啊!

所以说《西游记》这本书,远不是唐僧带领诸徒弟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那么简单,它是修行者在本心的指引下修成正果的法决妙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0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