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教里讲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

2023/2/27 来源:不详

白颠初期的表现 http://pf.39.net/bdfyy/zqbdf/150211/4577569.html

什么是三法印?

三法印,是释迦牟尼世尊,自人生现实的生老病死问题中,研究其果,推察其因,所观察出的现实上的真理。

这真理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般寂静。”

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去衡量。

“法印”的印就是印玺。国王的印玺可以证明文件的真实有通行无阻的作用,借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义,也以符合“法印”而证明其为真正佛法掌握了它,便能对一切法通达无碍,所以称为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并称三法印,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称四法印。

诸行无常怎样理解?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生住异灭,刹那不住。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这一切,均属无常。

宇宙万有,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是因缘所生,自不免有迁流变化。因此,有情的生老病死,万物的生住异灭,世间的时序流转,宇宙的成住坏空,这一切都脱不出无常的范围。

曹孟德短歌行云:“对酒当歌,人寿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朝露,是生灭无常;

杜子美离乱诗云:“时难年饥世业空,兄弟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骨肉流离,是聚散无常。

李太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春满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由宫女如花到鹧鸪乱飞是世事无常;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花草,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燕子,入百姓家,是繁华无常。

再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似雪。”是青春无常;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人事无常。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戎楼空。”是盛衰无常,“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是时序无常。

总之,因缘所生法,生灭代谢,迁流不息,原是必然之理。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世间真相,本来如此。

无常,不仅只是诗词里的句子,以科学立场而言,由微尘至世界,由地球至银河系,都是不停的在流转变迁。

拿人来说,在生理上,毛发爪甲的代谢,血液淋巴的循环,是无时或止的。

时时刻刻有老的细胞死亡,时时刻刻有新的细胞产生,在这不停的生灭变化中,使一个人自幼小变的壮大,壮年者日见衰老,衰老者终至死亡。

在心理上,前念甫灭,后念已生,刹那刹那,不得停止。这颗妄心,终日间因缘攀境,而所攀的境,却又转瞬即逝。

人的一生像是一幕电影,放映机中的胶片不停的转,银幕上的影子也不停的动,前影将逝,后影即显,后影将逝,再后的影子又接上来。银幕上一旦出现空白,表示故事告终,心理活动一旦停止,这一期的生命也就即此结束。

所以《金刚金》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但是,佛法上的无常,只是变灭,而不是断灭。这种变灭是前灭后生,相续不断。这种生灭代谢,相继不停的情况。就是人生和宇宙间,一切现象的真理。

诸法无我怎样理解?

无我。世间万法,自时间上看,生住异灭。刹那不息,找不出永恒和常住;

自空间上看,因缘所生法,赖众缘和合而有,无真实之万物,亦无真实之我。

在佛法上说,所谓我,只是四大——地水火风(这个四大可不是世间说的酒色财气),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和合体;

自科学上说,人是由碳,氮,氢,氧,硫等十五种元素构成的。

但不论是四大五蕴,或十五种元素的结合,大体来说,所谓我,不外精神肉体二部份。

而我人所执着的,也就是以这个精神肉体结合的的假相为我。

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在这个假相中,到底是精神是我呢,还是肉体是我?如果肉体是我,那么是头是我,还是脚是我?是肝是我,还是肺是我?若说人的主宰是心(生理学上告诉我们,心脏只是循环系统中压衡血液的器官),那么摘除了头颅四肢后还成不成为我?若说人的主宰是脑(医学上谓大脑司记忆,想像,思考,判断;神经司传导)。然自佛学眼光视之,肉体之脑与神经,有如灯泡电线,只是工具,若无生死根本流传的“识”为主宰,则犹如灯泡电线未通电源,是不能发生作用的。)那么截去四肢和躯干还成不成为我?

如果说肉体不是我,精神才是我。那么人的情绪喜怒哀乐,转变无常。究竟喜时是我?怒时是我?笑时是我?哭时是我?

在人体生理方面来说,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红血球的寿命只有数星期,一般细胞几个月,毛发爪甲的代谢更为明显。这样看来,三十岁的我,全然不是三岁时的我。在心理方面来说,年青时的我坦白诚恳,热情慷慨;年老时的我自私悭吝,冷漠保守。这样看来,究竟那个热情慷慨的青年是我?还是这个冷漠悭吝的老者是我?

真正的我,只是我们的真如佛性,但此真如佛性,为妄想执着所遮盖,就执着这个五蕴假合之相为我。而此五蕴假合之相,不能常住,没有自体,所以于四大五蕴之中求我。毕竟了不可得。

以上内容参考《楞严经》七处征心,八还辨见。

涅槃寂静怎样理解?

最后说到涅槃寂静,涅槃,译为圆寂,译亦为灭。

大乘义章云:“梵语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名之为灭”。

众生以我执之故,起惑造业,因业受报,所以我执是生死流传的根本。若无我执,则惑业不起,当下能正觉诸法实相,一切即是寂静的涅盘。

涅槃是从无常,无我的观察中,深悟法性寂灭,而获得的解脱。

由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可知宇宙人生的现象,并无任何固定的实体存在,只是刹那生灭的连续状态。

无常是空,无我也是空,因此,释尊的根本思想,就是以空为根据而有的缘起观。三法印也是以空为基础的。

空到底作何解释?

社会上,许多人都会说几句“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等佛经上的术语,甚而有些人拿这些术语,当作讽嘲佛教的口头禅。但是你若问他什么是四大,什么是色,什么是空,恐怕多数人答覆不上来。

在某一教的宣传品上,也常有些:“空,空,空。空,空,空。人生到头一场空。”一类的句子,玩味他们所说的空,约是指空无所有而言。因此、就难怪有些人说:“人生几十年,还不是一场空梦,何不看开一些,吃点儿,喝点儿,落得个眼前受用。”这话一传再传,人云亦云,结果使社会上产生了多少个落得眼前受用的“达观人士”,也增加了多少个觉得人生是“空无所有”的悲观份子。

不错、佛教是讲空的,但佛教的空,决不是空无所有。佛法上说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何以见得?我们且看佛经所说。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关于五蕴,本文中曾屡屡谈及,就是色,受,想,行,识——色约相当于物质、受想行识则属于精神。这些前章中已有介绍,此处不再详述。此处要说明的,五蕴何以皆空,简单说来,所谓五蕴,也是因缘所生,而非实有。色从四大和合而有。受思行识由妄想分别而有,究竟皆无实体,故曰皆空。

宇宙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有因缘和合而生,其在未生之前本无此物,既灭之后亦无此物。即在其生后灭前,也不过是因是缘和合下一时所有的幻相,本无自性可言。比如以桌上的一册书而言,书是众缘和合——集著作者,出版者,制纸者,印刷者等若干人力物力而成。有一天,这册书破损散佚,或火焚成灰,水溺成浆,就叫缘尽而灭。在其生后灭前期间,亦不过是一时“假有”。何以说是假有呢?因为所谓书,无非是个印有字迹的纸本子,若没有了纸和装订线,还有书的实体可言吗?

进一步说,纸和线亦无实体,若除去了纸和线中的植物纤维,何尝还有纸和线的实体,由此看来,所谓书,纸,线,甚至于纤维者,无非都是假名而已。大智度论上有关于假名的比喻说:“诸法性空但名字,因缘和合故有,如山河草木土地州郡城邑名之为国,巷里市陌处馆宫殿名之为都……离此因缘名字则无有法,今除山河土地因缘名字更无国名,除庐车道陌因缘名字晚无都名……”

因此看来,所谓国者都者,亦系假名,何有实体?佛经上有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这偈中,指出了佛法上对万物的假、空、中,三观。所谓国,所谓都,所谓书,所谓纸,都是假名,称为假观。国、都、书、纸,皆以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故皆曰空,这是空观。但国、都、书、纸,性虽然空,相却是有,我们不妨称它为国、都、书、纸。这是中观。

领会了佛法上的假,空、中,三观的意义,就可知道佛法上说的空,不是没有,而是叫我们不要执着。能破除了我执和法执,自然就可以达到转迷成悟,离苦得乐的境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37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