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可以指导练功,尤其是调心

2023/2/22 来源:不详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全文共二百六十字,却简扼地阐明了佛家气功的调心方法。今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其调心法的内容。

观照息念法

人自有生以来皆为妄念用事,念念生灭不停,如龙虎之猖狂,若铅汞之难制。《心经》首用观照法,以般若之妙智来观照自身之妄念,妄念犹如脱缰之野马,奔腾不息,没有分秒能把握得住,倏忽即已过去,皆为虚妄不实。

《心经》中的“五蕴皆空”,即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皆空。后四蕴总括我们心中的一思一念,以至身体上的一举一动而言。我们心中念念迁流不息叫做“心行”,《心经》中的“照见五蕴皆空”就包含着心行空。

心中所想的念头即是空的就不必去执此空念,而应该体会此时此刻坐功时的真实境界,没有杂念便是真实。心止于此,即智顗《童蒙止观》中所称调心中的“体真止”。

断除攀缘法

《心经》中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此即断除六根对六境的攀缘。

眼根所对之境是色,开眼即外见种种色境,故调心时应轻垂眼帘,以断除外缘。收视返听,则眼根不与色境相攀也。

耳根所对之境是声,调心时但令耳听鼻息,使耳根不与声境相攀也。

鼻根所对之境是香,调心时鼻息出入从容和缓,息息归根,则鼻根不与香境相攀也。

舌根所对之境为味,舌本嗜五味,调心时舌舐上腭,使金水相生,玉液还丹,则舌根不与味境相攀也。

身根所对之境为触,调心时身体放松,使身外之物犹如虚空,令身根不与触境相攀也。

意根所对之境为法,调心时但令物我相忘,寂然虚静,使意根不与法境相攀也。

如此则六根断除了对六境的攀缘。此即调心中的“绝缘制”。

心无挂碍法

气功调心时,首先应将一切放下,看我的身躯也是外物,不去理它。这样放心去练习,方能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不为世间琐事所迷惑,也不为七情六欲所干扰。

《心经》曰“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要做到“无挂碍”,首先应作无我想,解除人我二执,存想无我无他,物我两忘。盖因种种心念皆由执著于我而生,今能通达无我法者,当即能息妄念矣。

先德云:一念妄心才动,即具世间诸苦。如人在荆棘林,不动则不受刺伤;一动,即有刺伤。故《金刚经》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如此方能真正做到无挂碍。无挂碍则方能空净朗达,虚灵洞彻,观照无遗。

空无观

气功调心入静,经过一个阶段的修习后,即可体会到当杂念逐渐被排除后会出现一种“空净”状态。此时坐功者并非外界一切声响都听不到,而是近处声音先听不到,而远处工厂的机器声或马路上的行人喧哗声却仍能听到,虽听到却不影响入静时所出现的空净状态。

¥50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书法挂画作品手写真迹定制字画客厅书房装饰画淘宝¥¥购买已下架

进而随着调心入静的深入,坐功者会由空净状态进入“空寂”状态。此时外界的声响虽有若无,大脑处于高度宁静的状态,身心舒爽,杂念全无,渐渐感到身、心、息三者不调而自调,头脑特别清新,而又心平如镜。

继而即可由“空寂”进入“空无”状态,身心已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渐渐达到忘身、忘息、忘心、忘物的阶段。此时即进入了一种高级的气功态,也即庄子所说的“坐忘”阶段。

《心经》的核心是“空”、“无”二字。由“五蕴皆空”到“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而“空净虚无”,正是气功调心入静的具体要求。

然而欲达到“一切皆空”,则必须做到无念、无相、无我、无他,如是则“能观之心自然不起”,“所观之境也随心灭”,境智双亡,返归于净。如此即能在调心入静中真正达到所要求的空无境界。

(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37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