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圣诞,常诵经咒拔苦厄榆木斋
2023/2/20 来源:不详观音菩萨圣诞日,常诵经咒拔困厄
枯木
阴历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日,也是朝拜观世音菩萨一年三大节日之一,另外两个分别为观音成道(农历六月十九),观音出家(农历九月十九)。每年这三天,各地观音道场和供奉观音的寺庙,香火缭绕,摩肩接踵,人们纷纷前去礼拜,祈福还愿;有些虔诚者即便是不能亲至,也会在家焚香念佛,默诵经咒,冀希望佛菩萨保佑平安。
观音菩萨,梵语(Avalokitevara),中文译名有几种,竺法护译为“光世音”,玄奘译为“观自在”,鸠摩罗什译为“观世音”,在国内比较通用的是鸠摩罗什的译名,后唐朝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因此略去世字,简称观音,现在则与观世音并用。
观音菩萨,全称尊号“南(nā)无(m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南无”,梵语或印地语中为赞美、赞颂的意思,宗教引申意义为:皈依,表示发自内心赞美诸神佛,常用在十方诸佛、诸菩萨、诸贤圣僧、尊圣名之前,表示娑婆世界众生向,至心礼敬或皈依三宝。“摩诃萨”是“摩诃萨埵”的简称,乃菩萨或大士之通称,“摩诃”为“大”的意思,“萨埵”意译作乃有情、众生之义。
国人的信仰比较朴素,是个多神信仰的民族,有人认为中国人功利性强,信仰多神是为了利己。其实究其原因比较复杂,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多种文化错综复杂,相互影响,相互交错,最后古人通过智慧得以相互融合,和谐共处,从而形成如今的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可以说丰功居伟;而不像其他国家地区,因为信仰排斥,宗教隔阂,造成排挤甚至战争,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样来看,国人的多神信仰值得推崇。
国人的信仰儒释道三教融合,以儒教为行为准绳,孝道为先;佛教和道教辅佐,道教信仰融入日常生活,山川河谷皆有神灵;佛教信仰则讲究自身修为,利己及利人。古人尊重祖先,崇拜神灵,先人去世,希望有灵,加之认为万物皆有灵,“举头三尺有神明”,进一步在心理世界形成一种心理暗示,从而回归现实得以约束自身行为,因此在道德层面形成自我控制,从这点来说,多神信仰依然是有利无弊。
再加上利己并没有错,只要没有损人,利己何妨?古往今来,以己及人,圣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佛菩萨等发宏愿“度众生脱离苦厄”,观世音菩萨更是“以救苦救难为己任”,“众生不度尽,誓不成佛”,体现了悲天悯人的大慈大悲之相,虽然先人后己,最终目的依然是众生共享极乐世界,便是最大的利己。因此,国人的多神信仰虽有功利性,但是只要一心向善,虔诚修行,慈悲为怀,不损他人利益,那么就是极大的功德。
观音菩萨是佛教文化对国人影响的最普遍体现,虽然观音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然而,一则佛教讲究众生平等,佛菩萨世人皆为因缘之故,幻生幻灭,无高低上下之分;再则观世音菩萨于过去无量劫中,已究竟成佛,名号“正法明如来”,释迦牟尼佛亦曾经是他的弟子;三则观世音菩萨广发弘誓,拯救世人,大慈大悲,脱灾解难,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在国人心中至高无上。因而观音菩萨反而比其他佛的影响更为显著,在民间妇孺皆知,信徒甚广,“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普遍被百姓供养。
观音菩萨的名字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思想,据《妙法莲华经普门品》记载,“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因而给了大多数人一种朴素的心理关怀,尤其是处在困苦烦恼之中的众生,能够从自身内心起念,加强自身修为,加以秉持,从而得到解脱,也是人们礼拜崇敬观音菩萨的理由之一。
对于观音菩萨的崇拜,其实并不需要过于表现形式,也不必非要去道场或者塑像焚香礼拜,最重要的是在于自身行为的修炼和精进,常怀悲天悯人之念,一切以道德修为为上,缘起正观,以己及人,涤净一己内外的垢恶与罪障,除恶向善,注重因果,那么就会有极大的福报。
针对那些虔诚的信众,虽无法分身道场礼佛,然而可以常诵经咒,就佛教而言,观世音菩萨能闻声救苦,到处行慈离悲,因而只要有虔诚的观音信仰,就有观音菩萨的广大慈悲,无论天南地北,无论前世今生,只要心生慈悲,一心礼佛,自然能够功德圆满。从科学而言,一则可以从心理上得到安慰,再则可以平息戾气,净化心灵,久而久之,众生都能积福行善,大家共往极乐世界。
关于观音菩萨的经咒,简单的比如六字真言:唵(ō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hōng),源于梵文,大意是“具足佛身、佛智的观世音观照”,象征一切诸菩萨的慈悲与加持,其内涵奥妙无穷,具有不可思议之功德,观音菩萨自己就是持此咒而修行成佛的,不必理解其意,只需常诵常念,自然心地平和,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关于观音菩萨之经籍,以唐代玄奘法师翻译的字《心经》最为流传,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该经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常诵《心经》,自然得以脱离困厄,抵达光明彼岸,现将全文(加拼音)抄录如下:
bōrěbōluómìduōxīnjīn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guānzìzàipúsà,xíngshēnbōrěbōluómìduōshí,zhàojiànwǔyùnjiēkōng,dùyīqiēkǔè。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shèlìzǐ,sèbùyìkōng,kōngbùyìsè,sèjíshìkōng,kōngjíshìs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shòuxiǎngxíngshí,yìfùrúshì。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shèlìzǐ,shìzhūfǎkōngxiāng,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bùshēngbùmiè,bùgòubùjìng,bùzēngbùjiǎn,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shìgùkōngzhōngwúsè,wúshòuxiǎngxíngshí,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wúyǎněrbíshéshēnyì,wúsèshēngxiāngwèichùfǎ,wúyǎnjiè,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nǎizhìwúyìshíjiè,wúwúmíng,yìwúwúmíngjìn,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nǎizhìwúlǎosǐ,yìwúlǎosǐjìn。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wúkǔjímièdào,wúzhìyìwúdé,yǐwúsuǒdégù。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pútísàduǒyībōrěbōluómìduōgùxīnwúguàài。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wúguààigù,wúyǒukǒngbù,yuǎnlídiāndǎomèngxiǎng,jiūjìngnièpán。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sānshìzhūfó,yībōrěbōluómìduōgù,déānuòduōluósānmiǎosānpútí。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gùzhībōrěbōluómìduō,shìdàshénzhòu,shìdàmíngzhòu,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shìwúshàngzhòu,shìwúděngděngzhòu。néngchúyīqiēkǔ,zhēnshíbùxū。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gùshuōbōrěbōluómìduōzhòu。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jíshuōzhòuyuē:
即说咒曰:
jiēdìjiēdì,bōluójiēdì,bōluósēngjiēdì,pútísàpóhē。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戊戌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日,仅此念咒诵经,得以心态平和,拔苦救厄,佛光普照,共向光明。
-4-4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