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第一节行深般若一笔乾坤
2022/12/25 来源:不详早期白癜风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news/a_5208500.html
文/一笔乾坤
《心经》的“心”字,就是指精要、心髓,说尽了大般若经的义理。这个字也极其精简的表达了般若皆空。
心经不仅包含大般若经的中心思想,也阐述了般若真空的妙理,属于般若的核心,所以称之为“心”。也是指真心。此真心,是万法之始,众义之宗;为诸佛所证,心经中说的诸法空相,也显示此真心。
如果我们对观世音菩萨所宣的“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进行实践,就能启发般若智慧,就能照见五蕴皆空,就能破我执,就能照见诸法空相,就能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等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第一个字“观”并不是用眼睛看的那个“观”,而是用心去看的那个“观”。也就是用心去观照身心世界,破除一切执着。
“菩萨”就是菩提萨埵的简称,也就是为求大觉悟的人。对一切事理悉皆通达无碍,所以称“观自在”。有大悲心,能够随类现身,寻声救苦,所以称“观世音”。
照见:“照”就是观照,“见”就是彻见。就是以般若智慧体察一切事物皆是因缘和合的。
五蕴:也叫五阴、五众、五聚,蕴就是积累聚集和类别的意思。五蕴具体分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
观世音菩萨初期修行是从耳根圆通修起的,修证到了不仅能够观照自性,不为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而且能够悲天悯人,以“觉悟”、“有情”为己任,使他人与自己一样获得解脱,无碍自在,也就是修证到了般若观慧的菩萨,属于已经得了自在的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中的“行”,是修行,是历事炼心。凡夫心不清净不平等,而菩萨是觉悟的人,已到达了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真正得到了大自在。在一切顺、逆境中修清静心,平等心,以究竟圆满的智慧行甚深境界的般若。
观自在菩萨在这甚深般若的观照当中,发现了五蕴皆空。
“色”指身体的感觉器官。“受”:指对苦、乐、不苦不乐境界的感受。“想”指印象中的各种相貌。“行”是说:“思维的变动不拘”,是推动身心活动的力量。“识”:是识别、分别的意思,是对认识的对象予以判断推理。“苦厄”:苦,是苦恼,厄,是灾厄。
观自在菩萨在甚深般若之中,明了的就是:一切存在着的事物或现象,并非与他物毫无关系的孤立存在着,而是在空间、时间上互相联系,没有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主宰者。
有情众生,如果执着于这种假有的五蕴为真实的存在,是必会陷入痛苦和矛盾之中。因此《心经》的五蕴皆空,正是针对我们对“有”的错误认识和错误执着而讲的。世间的一切生灭现象并非实有而又性空假有。因此,照见五蕴皆空,自然就有了接下来的“度一切苦厄”。
经文大意是说: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状态时,照见五蕴都是因缘和合的,诸法皆空无自性。除去了造业受苦的根源从而没有烦恼,因此得以度脱一切苦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