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中的空相是何意为何经中说诸
2022/12/3 来源:不详《金刚经》是大乘佛教六百卷《般若经》中的一部,与《心经》皆收录在此经之中,佛陀传法之时曾说过佛家八万四千法门而《般若经》最为殊胜,正因如此《般若经》也被称为“母经”,而《金刚经》在此经卷中其地位又极其重要,因为据传《金刚经》是佛祖证悟般若智慧所传法的第一部经,篇幅简短却内容丰富。
《金刚经》是释迦牟尼佛祖与他的首席大弟子须菩提尊者以一问一答的方式为世人开解佛法智慧的经卷,全文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回答,那便是须菩提所问的世上之人若想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智慧,云何应住?应该如何降服自心?而佛祖回答这个问题的解答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无所住便是不生分别,这便是《金刚经》中无相之真意。
经中所谓的“相”便是具象之实,因为心生分别而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所产生的感官定义,也就是《心经》中所说的“五蕴”,其实这些在佛家看来都只是“幻想”,都是个体意识产生的“相”,所以我们才要冲破妄念看透本质,而本质便是自性之心,是最为本初和纯粹的存在,佛祖才会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有将这些“相”破除才能得度彼岸。
《金刚经》中说针对一个相字引申出了诸多联系,整部经书也是一再的强调这一个理念,那便是“三界唯识”“三界唯心”,我们对“五蕴”的认识是基于自性之心在累世记忆中所得到的幻象,而此中的“相”皆如梦境一般并不真实,包括我们的修行及所学的法及诸多法门亦是如此,诸法产生的目的便是要让我们将这一切“相”都能“空”掉,当真能达到“空境”便知一切法“非法非非法”,这诸多法也只是方便说,是为了修行正道而生的。
修法好比一个渡河之人,若想通往对岸则需要船一样,而这个船便如同我们所知的法,不论是竹筏、木船还是游轮也都是方便渡河而已,当我们最终登岸,便要舍弃这些渡河工具,这与我们的修行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