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舟明影法师不即不离见禅心六祖坛

2022/5/6 来源:不详

禅宗南北二宗的宗风特色

下面,我们重温一下禅宗南北二宗宗主惠能大师和神秀大师修行风格的差异。这里面有太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们看神秀禅师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身是菩提树”,表明戒定功夫成就,身体已经调成非常调柔的道器,不像我们的身体还是烦恼器;“心如明镜台”,说明神秀大师的止观功夫极其深湛。“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当然还要继续修行。这是神秀大师向五祖大师汇报他几十年的修行成就。同时,神秀大师作为教授师代师授徒,对于教理也是非常地通达。

那么问题就来了。五祖大师是传佛心印的,他每天讲的开示很明确,而且《坛经》里面有记载,他善于教学。但是,神秀大师修行几十年,居然只到门外。非但如此,寺院里有几百上千人跟他学习,甚至还不及他的成就。现在我们也自称是六祖大师禅法的传人,难道我们就天然地没有落入神秀大师的误区吗?说到这里,大家就应该明白问题的严重性了。我们有没有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走神秀大师而不是惠能大师的路线?如果是的话,这辈子大家就不要谈开悟,基本上没机会。神秀大师十几岁出家,是五祖大师其他徒众的教授师,修行几十年,到了传衣钵的时候,他都没有实现突破。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心灵污染这么严重,有什么机会突破?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蛮沉重的,想到这里我身上直冒汗。

我们看看六祖大师如何评价神秀大师的修行。神秀大师对惠能大师是很尊重的,所以他派志诚禅师去参学。一天,志诚禅师混在大众之中听法,六祖大师就说,今天不讲法,下面有奸细。志诚禅师站出来请教,六祖大师就问他:“汝师若为示众?”志诚禅师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住心观静,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用功啊!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辟谷、闭关、修般舟;还有的长坐不卧,练腿子;还有的说,一天两座,坐两个小时,三年一定能开悟。这种传法很多。这跟神秀大师相比,就差得太远了,一天才两个小时。六祖大师怎么说?“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这不是禅,是禅病。“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六祖大师反对这样的用功。

接下来六祖大师又问:“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听说神秀禅师教人戒定慧的法门,不知道他是如何讲的呢?志诚禅师回答:“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神秀大师的这个表述很通俗,很精要。我们现在讲戒定慧,讲得没有神秀大师到位。“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六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我只是随方解缚。“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秀大师所讲的戒定慧真的不可思议,但是“吾所见戒定慧又别”,我不讲这样的戒定慧。志诚问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六祖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秀大师的戒定慧法接大乘学人,我的戒定慧是接最上乘的。

“悟解不同,见有迟疾”,因为对法的见解、理解不同,对法的证悟速度会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六祖大师讲自己的说法宗旨是不离已经觉悟的涅槃妙心、菩提自性。如果离开了清净的本心说法,那叫相说,依文解义。符合逻辑,引证严谨,表达精准,这不是禅宗强调的说法风格。禅宗说法的宗旨是念念不离自性,念念指归自性,令问者当下觉悟自心。“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六祖大师讲的是自性起用的戒定慧法,不是因地基础修行的戒定慧法。“听吾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心地无非、无痴、无乱,不增不减,这是六祖大师讲的戒定慧的内涵。此时就不是我们因地修行的戒定慧,而是证悟了自心以后,打开了本有的涅槃妙心,戒定慧本具。这与神秀大师讲的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

我们怎么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是不是先达到神秀大师的境界,然后再证这个境界?如果说要比照神秀大师去修,我这辈子看来够呛了。这就是禅宗的修行宗旨问题。宗旨选错了,那就意味着不是顿悟的修行。

但如何由凡夫心到自性戒定慧的境界呢?上次我们讲过,六祖大师还是樵夫时,去旅店给人送柴,听人读《金刚经》,一闻即悟,破了本参;到五祖寺舂米八个月以后,到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突破了;到了五祖大师深夜给他开示《金刚经》,他说了五个何期自性,直证“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悟即至佛地。经由这三个阶段,六祖大师由般若智慧直达本心,得到五祖大师传授的衣钵,然后在猎人队中隐居十五年,成熟一行三昧,后来才在光孝寺落发受戒。其修行次第是典型的先慧后定的顿悟宗风。不是我们时下非常流行的,一定要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大慧禅师也讲,别人是由定而慧,我是先慧后定。这就是禅宗南宗的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特色,是在慧上直入佛智,然后在果地上圆满戒定慧的修行。

接下来我们再探讨一下神秀禅师的宗风特色。北宗也是禅宗的传承,代表了戒定慧的传统修行路线。但是相对于教下各宗来说,神秀大师也有他的优势。当时,汉传佛教是南方尚义学,北方重禅法。比如在北方,以少林寺为中心,在河南、河北一带,以僧稠禅师为代表,证禅定、得神通的,大有人在。但是当时解跟行经常是分开的,重视义学的人往往不去实践,重视实践的人对教理不重视,这就是一个偏差。以天台宗为代表,止观体系非常丰富,非常完备,教观并重。但是后来天台宗更加重视教判,对于核心的中观智慧和止观的实践,重视不够。所以在培养人才方面,后来不及禅宗兴盛。

神秀大师作为禅宗的传承,显然学一切教法都是为了明心、修行服务的。在解行当中,神秀禅师以行为宗旨,重视止观实践,是相对于其他各宗最突出的优势。但是神秀禅师在定慧两者当中,更重视禅定,走的不是笔直的般若智慧的成就路线,而是禅定的成就,带有典型的教下风格。这是一个迂回路线,即便戒定成就精纯,也难得突破。所以六祖大师上来就讲:“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那么神秀禅师和这么多的五祖弟子,天天在五祖大师座下听闻禅宗心地法门,为什么依然走传统的戒定慧路线呢?还是因为人的根性问题。从对欲界烦恼的调伏到获得戒定的成就,这是一个自然的、通常的修行次第。正是由于人的根性不同,所以佛陀讲了不同的修行法门,后来形成了这么多的宗派,其中唯有禅宗,是极特殊的顿悟的路线。这正是六祖大师极特殊的贡献,他将此彻底地彰显出来,建立起来。

但并不因为我们自认为是禅宗正脉六祖大师的后人,就真是按照六祖大师的风格修行的。以打禅七为例,这显然是禅宗建立起来的,但很多人居然都讲,打七打七,打的是第七末那识,这是典型的错误认知。刚才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关键在于第六意识。当然第七识的转变,是凡圣的分水岭,但是第七识怎么转变呢?它依赖于第六意识的转变。

祖师反复讲思维、思维,在思维上用功,讲由闻思修入三摩地,都是针对第六意识用功。如果在这些关键的地方,都出现严重的、集体的偏差,怎么可能有祖师问世啊!这就是这个问题的严肃性。

疑情用功,笔直成就

达摩祖师也讲,凝住壁观。刚才我们讨论,如何从一颗凡夫心到自性戒定慧的高度呢?如何笔直地走般若成就的路线呢?这就是禅宗的核心功夫——凝住壁观,也就是疑情功夫,我将其称之为大乘的般若智慧和菩提心的绝妙结合。

那么,什么是疑情功夫,疑情要对治的是什么,也就是凝住壁观,凝住的是什么?这些问题搞清楚之后,才谈得上把握禅宗顿悟法门。

第一个问题,凝住的是什么?也就是疑情对治的是什么?对治的是第六意识。所以药山禅师讲,思量个不思量的。通过基础的戒定慧的修行,先让我们的妄心相对的平静,然后用疑情功夫把我们极其活跃的、不断缘虑和攀缘的第六意识心对治住。你准备打仗,要知道敌人是谁;想攻克堡垒,要知道堡垒在哪里;想治病,要知道是什么病。疑情要对治的病,就是第六意识。

第二个问题,知道了是什么病,我们就要知道对应的药是什么,也就是什么是疑情。我们先把不是疑情的排除掉。事实上,一心用功,数呼吸、念佛;思维无常、缘起;观察身心的现象等,虽然都是佛法修行的重要法门,但都不是疑情。

总的来说,只要我们的心在取舍状态,抓一个东西,都不是疑情。疑情是我们在因地,与实相最为相应的、远离能所的、直接体悟本心的用功。疑情本身是没有对象的。六祖大师在《坛经》当中开示得很清楚,妄心如幻,不应该缘虑;我们的自心本净,也不能缘虑。不缘虑妄心也不缘虑真心,但也不是安止,这就是疑情用功的特点。那么,疑情是药,既然是药,就要适度。疑情功夫用起来,是很微妙的,光这个适度,就够一辈子去把握。疑情如果粗了,就起不到对治作用,管不住妄念;细了,就成了纠结。很微妙的。我们用了无数辈子的第六意识心,是这么的活跃、这么有力量,你想让它停住、凝住,把那个牛鼻子牵住,功夫要仔细做。

粗或细都是问题,那么适度的标准是什么?大慧禅师讲得很清楚:“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疑情一旦相应,轻轻地把第六意识凝住,身心自在。

第三,我们介绍一下从古到今常用的三类话头。目前用得最多的话头,就是参“念佛的是谁?”“谁”字,这一法。四祖大师见三祖,向三祖大师求解脱法门,三祖大师问他:“谁缚汝?”“谁”字,直接问我们的心。当然“谁缚汝”,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们的妄心是什么?二是真心是什么?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都是参禅的重要课题。但是,直接问自己是关键,这是起疑情的要害。“谁?”念佛的是谁?谁是我们的本心,也就是我们生命的主体是什么?有人参“拖死尸的是谁?”“打妄想的是谁?”甚至“坐禅的是谁?要开悟的是谁?”一切的起心动念,都可以反问能起心动念的是谁?对于这类问题,语言答案都是古人最反对的。六祖大师说,我有一物,无头无尾,无背无面……那是什么呢?神会禅师回答,是神会之佛性,诸佛之本源。被六祖大师当众呵斥一顿。这类问题,都是最关键的生命的本真问题。提出问题来,又没有语言逻辑上的答案。所以明海大和尚提出了“想知道”这个词,“是谁?”想知道,让心停留在这个状态。就用第六意识的功能,来对治住第六意识,去巧妙地用功。

第二类话头,“是什么?”六祖大师问怀让禅师:“什么物?恁么来?”雪峰义存禅师座下弟子千人,他反复提的话头也是“是什么?”这个“是什么”,指的是我们的心是什么?药山禅师说:“我有一句子,未曾向人说。”他已经说了那么多重要的法,还说最重要的一句没说,那么他没说的那句是什么?这一类的话头,就是由一个已经彻悟了自心的祖师,站在佛的境界给我们提一个以我们的智慧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让我们放在心头来参,让我们的第六意识凝住,同时,与祖师的禅心在一起,指引我们直入般若性海。就是用我们的思维心,以不思维的方式参药山禅师没说的那一句,搞清楚它是什么。

第三类,就是“为什么?”最著名的就是赵州和尚的无字公案。有人问赵州和尚:“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和尚回答:“无!”学人又问:“上至诸佛,下至蚁子,都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这一问很重要,要把它放在心里。赵州和尚已经觉悟,传佛心印,他为什么说狗子没有佛性?在语言上,他与释迦牟尼佛说的相反。站在二元对立的思维心角度,二者所言肯定一对一错。但是两个人肯定全对。为什么?要把这个疑问放在心里。让那个老想找知识性、概念性结论的极其活跃的第六意识心凝住,这是要点。一旦你有过一两次功夫相应的感觉,这事就好办了,因为你找到了要害。

年,我去柏林寺打禅七,老和尚提倡参无字公案,他鼓励我向壁立万仞处去参究,听得我一头雾水。然后大量地看经教和语录,怎么看都看不明白,就是因为用思维心、用发达的理性去找疑情,越找越远。有一天在问禅寮,我向大和尚请教,到底吃茶去是什么意思?大和尚有一个回答,很经典。但当时我不认可,没解决我的问题,只好把疑问继续放在肚子里。十来年以后,有一天离开问禅寮时,突然间有了那么一点感觉。所以说一个理性极其发达的现代人,想搞清楚什么是疑情不容易,要认真地来学习、体会,一定不要错会。

明影法师年讲于北京

(未完待续)

图片来源:药山寺

相关阅读:

般若舟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一)

般若舟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二)

般若舟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三)

般若舟

不即不离见禅心(一)

般若舟

不即不离见禅心(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1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