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慧思法华三昧的证量
2022/8/24 来源:不详文案策划招聘求职微信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214.html?
人之证量,证者自知。理论分析,估量而已。(一)南岳慧思大师,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得证法华三昧,千古景仰。
传文记其入灭之际,弟子问其所证,大师自谓得“六根清净”
是入铁轮王位。准天台宗义,是圆教“十信位”,以“六即”判之,为“相似即”。考其证相,见有:1、智顗《摩诃止观》:“一时圆证,大小法门,朗然洞发。”2、道宣《续高僧传》:“霍尔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达,十六特胜,背舍徐入,便自通彻,不由他悟。”3、志磐《佛祖统记》:“豁然大悟,法华三昧,自是之后,所未闻经,不疑自解”等。
可见南岳慧思大师所证之位,实为凡夫所能达到的最高次位。
相传智者大师,曾从慧思大师习得法华三昧、三陀罗尼、三三昧、三观、三智,以至于一心三观、一心三智、《法华》圆顿之理等,而智者大师所证之果位,其自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是五品位耳。”此说智者大师因带领大众修行,为他损己,证得五品位。若其自己修行,则必定能清净六根。此中提及法华二个修行位次:一是“五品弟子位”,一是“六根清净位”。
智顗是借用《法华经?法师功德品》关于读诵《法华》之功德能庄严六根,使之清净来发挥的。所谓的必净六根得“六根清净位”即是“十信位”,是内凡内品位。近代著名学者牟宗三于此有专著讨论,见《佛性与般若》下册第四章《智者大师之“五品弟子位”》。其主要以《法华玄义》解释“六根清净”之“十信位”,可谓详尽矣。
牟氏认为达到“六根清净”之境界,“在现实上,已经耗尽人之大半生。”即便如智者“位居五品兼六根清净”,已经不低于龙树、无着、世亲等,故一般大法师皆可说只“相似位”耳(只作用的圆具,难以存有的圆具),并以及毕生研究经验认为,西方哲人中惟康德可达此“位居五品兼六根清净”之“十信位”。
?(二)在《法华经》的诸品里,如来与菩萨藉由三昧力,示现种种神通妙用,并广宣说《法华经》,故三昧是佛菩萨普遍的修行实践方法。
由《法华经》可知欲得法华三昧,须一、为诸佛护念二、植众德本三、入正定聚四、发救一切众生之心据记载,南岳慧思依《法华经》义,悟得法华三昧的妙谛,后阐扬出以《法华经安乐行义》为主的法华新说。依此说来观慧思大师之证量由来,可见:1、慧思以《般若经》空观“清净六根”。慧思的般若思想,传承于慧文的“一心三观”法门。慧文的义理和禅法源自龙树的《大智度论》与《中论》,《大智度论》的思想,主要是所依《大品般若》,也具有法华大乘之思想,这为慧思所采用并实践它。
依慧思的教学体系,由般若趣入于法华的中道实相,奉《法华》至上为主要学说。因此,慧思以《般若经》为代表的佛教理论法门,以《法华经》为代表的佛教实践法门,证得“六根清净”位,并奠定了天台宗教观双美之基础。
在《随自意三昧》里,慧思主张以八识为佛性,强调初发心菩萨修学六波罗密,必依禅定为根本。从生活中观察行住坐卧四威仪,及饮食、言语等行仪功夫。
如坐威仪品里,慧思阐释了观十八界(内六根、外六尘、六识界)不可得、无所有之意涵,透过不断的觉观产生分别、对立的起点,从根源上放下由意识生起的分别执着,主观感受和客观环境合而为一,而成就了心境一如的无分别境界,此即诸法实相。
慧思认为在根性起分别之前,能如实安住于自性的诸法,即能泯诸贪妄,乃至展现在根尘互用、与心境的互通互融上。
而于卧中观行的重点,在于知道一切法皆如卧相,在六根无因缘和合的状况下,不造诸业,本然寂静。若能觉了,则识即是智,众生六根皆是妙,凡圣无二无别,识、智、心三者恒而为一。
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慧思将心分为心相与心性,心相常共六识行,心性毕竟常空寂。由观六根、六识,乃至妄念心空,而得解脱。并强调执持净戒、勤修禅定,可获得一切佛法诸大三昧。如实无量的佛法功德,皆从禅定而生。
2、慧思在《安乐行义》说明,如何发“法华三昧”证“六根清净”慧思之《安乐行义》,宣说了《法华经》圆顿之理论,目的在于指导修行:如何开悟“法华三昧”,达到“六根清净”。其采用的圆顿理论主要有:
1、大乘顿觉。慧思认为顿觉才是法华菩萨的修行方法,行“不次第行”,即一佛乘。2、无师自悟。慧思认为法华菩萨无须老师指导修“对治行”,可自发觉悟。3、疾成佛道。慧思认为法华菩萨能一生成办佛道,无须累劫积累。4、难信法门。慧思认为法华菩萨能信能行,深信一切众生本自具足“清净法身藏”,但以乱心惑障所蔽,使六情根暗浊,法身不得显现,是故行者如能勤修禅定,净惑障垢,法身即能显现。不如他根闻法生疑生退。
《安乐行义》起初即以前文和十五个偈颂,精要的点出了法华经观与修行方法。如“持戒行忍辱,修习诸禅定,得诸佛三昧,六根性清净。”,即明说了法华行者修行的方法及结果。
在对比“次第行”与“不次第行”时,说修对治行者,“地地别修,证非一时,是故不名一花成众果。”而“利根菩萨,正直舍方便,不修次第行,若证法华三昧,众果悉具足。”《安乐行义》还说“众生与如来,同共一法身,清净妙无比,称《妙法花经》。”
慧思从《法华经》体验到圆顿法门,用来自我修习,发“法华三昧”,证“六根清净”位(即“入圆位”)。其所着《安乐行义》即以实践四安乐行,作为菩萨修学《法华经》的主要旨趣,分别法华行为有相行、无相行二大类。
所谓无相四安乐行,即于深妙禅定中,观察六根,了知诸法本来清净,得上妙六神通、清净安乐行,不行声闻、缘觉二乘之路,而是直行大乘八正道。
何谓有相行?即是读诵诸行。以忆念、观想诸方式一心思惟《法华经》经文,称为文字有相行。慧思将菩萨这两类修学中之“无相行”,作为修学《法华经》的安乐行,能达进发“法华三昧”之目的。
在“法华安乐行”之“第一、正慧离着安乐行”,慧思又以“三忍”作详细说明,以“三忍”作为修无相行的必备条件。慧思的法华思想,以宣说《法华经》是一乘顿觉、无师自通、疾成佛道、难信之法,而其禅观要旨,则以有相、无相行促发,而较重“无相行”为安乐行。
?3、智者大师弘扬其师之“六根清净”修持法天台宗关于六根清净的修持方法,除了上述慧思著述外,尚有其嫡传弟子智者大师所发扬的大部分,如其《摩诃止观》的“十乘观法”,及《法华三昧忏仪》所说。
《法华三昧忏仪》中的六根忏悔,乃根据《法华经》及《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所制订,其开头言:欲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通达无阂者……先当于空闲处,三七日一心精进,入法华三昧。文中说若要得“六根清净”,要修行法华三昧。是以智顗制订《法华三昧忏仪》来作修行此三昧之仪轨,倡导在仪轨中观一切法空,真实地观察现前一念妄心是“因心故心、不因心故心、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亦即观察心从何处而来,这是天台哲学继承龙树破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这四句辩破的辩证精神。
经过这样的观察,能得知“心”是如梦幻、如虚空,种种因缘求心而不可得;如此即可进入一种“心常寂然,亦不住寂然”而超越言语文字的境界。而这样观察一切法空的忏悔,又被称为“观心实相忏悔”。
《法华三昧忏仪》的最后,还提到修此法华三昧的证相,智顗并依戒、定、慧及上、中、下分成九种证相,而“六根清净”的境界则是属于最高的上品慧根净相。
此种证相要能在禅定中见到普贤菩萨或释迦佛、多宝佛,并且此“六根清净”是“开佛知见,入菩萨位”。此在天台的判位中,属内凡内品位。
《摩诃止观》之“法华三昧修法”,主要是依据此忏法。而其中相关圆顿止观的修法,则是对于慧思《安乐行义》所作系统而严谨的发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