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五第十
2022/8/22 来源:不详《楞严经》卷五第十
接上一节
当菩萨正确选定所应下手修断的某一根以后,就开始正确,深入的修习,经由入流亡所等修行过程,把六根中的六识对自己的执着性全面修除。
这样渐次圆满修除的过程以后,到达最究竟的地步,自然就成就正觉果报,所以世尊说:入流成正觉。
菩萨在悟后起修,一定是在六根中来修,不是由如来藏来修行的,仍然是由参禅的觉知心,由处处作主的意根,来修行改变自己的执着性,使自己对六根的执着性全消除。
当习气种子除尽时,当异熟种子全部究竟清净了,不再变易时,就是究竟成佛的时候了。
经文: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解释:阿陀那识,阿赖耶识的异名。有情身中的一切法全都是从阿陀那识中出生的。但是有直接出生,间接出生,辗转出生的差别。这些法无不是从阿陀那识中出生的。
从阿陀那识中出生以后,便永远依附于阿陀那识存在,运作并且是一刹那都不曾有终止过。除非被阿陀那识出生的那个法,已经中断了。譬如睡熟了。
无始以来,有情一直执着六根的自己时,就会在三界万有之中,造作各种善恶业及无记业,这些业种子全部收藏于阿陀那识心体中。
当有情众生造业以后,不论是在过去世,现在世,还是未来世,只要业缘成熟了,以往所造的无量业行累积所成的种子,就会形成习气,自然的运作出来。
这种习气种子犹如暴流一般,一直都不曾断绝,持续的流注出来,成为有情自己无法控制的,似乎是自然性的特别行为,所以世尊说,习气成暴流。
但是阿陀那识的觉知性是很微细的,并不是全无觉知性的。阿陀那识在觉知诸法时的觉知行相,是极微细的。一般的众生是无法觉察到他的觉知性的。所以阿陀那识才被称为微细识。
阿陀那识的觉知性非常微细难知。这种觉知性跟众生所知道的见闻觉知心不同。众生所知道的觉知心的觉知性,都是在六尘中运作的,见就是见,闻就是闻,知就是知,觉就是觉,都很清楚而且粗大。所以这种识阴六识的觉知性是很明显的。
但是阿陀那识的觉知性,虽然不是全无觉无知,但不是六尘中的见闻觉知,只是在六尘外的诸法中生起的觉知性。这种觉知性只有证悟阿陀那识心体的人才会观察到,是极微细难知的。
所以说阿陀那识的见闻觉知的行相十分微细,不是三界六尘中的见闻觉知,所以他是很微细的。可是他涵盖了八识心王的所有习气功能,更是有情所难以了知的。
阿陀那识也是有自己的习气。当七转识被完全染污的时候,他就不断的累积分段生死的种子,这就是他的习气。
当众生把分段生死的烦恼断尽时,阿陀那识就不再积集分段生死的种子了,但他还会不断的集藏异熟性的种子,这就是他的习气。
如果再加上所含藏的七转识习气种子,就可以多到无法计算了。所以众生在欲界中流转时,八识心王的习气种子不断地现行运作,所以世尊说习气成暴流。
这阿陀那识又名如来藏,他是究竟的真心吗?或者不是真心呢?这个真的很难界定。
如果你说他是真心,他心中却含藏着使有情继续不断流转生死的种子,又怎么能说他是真心呢?所以真的不能说他是真心。
然而众生若离开了阿陀那识心体,就只能向外去寻找别的真心,却又不可能再有真心被众生找到。因此也不能说他是妄心。
没有亲证如来藏心的有情众生都觉得很迷闷,很迷惑,这就是佛说的,“真非真恐迷”的意思。
你要说阿陀那识就是真心,可是当你证得阿陀那识的时候,却又发现,这个阿陀那识里面含藏着七识心自己的各种无明种子,烦恼种子。
既然他是真心,那我们就依着这个真心所含藏的不净种子去过生活,去修道,不必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那就会永远流转生死,无法得到解脱了。
如果说阿陀那识是妄心,那么众生只得抛弃他,放下他,再度向这个不生不灭的心之外,再去寻找别的真心了。可是外于这个阿陀那识,想要寻找别的真心时,那是永远都找不到的。想要证悟法界实相,发起般若智慧,那是永远也找不到的。
因此,阿陀那识非真亦非妄,很难说清楚的,所以佛陀说:真非真恐迷。
阿陀那识的心体是金刚性,是常住不坏性,因此有人说阿陀那识心体是真。但他所含藏的七识相应的种子仍然是不清净的,所以说他不是真心。
因此,若说阿陀那识是真心,并不很正确。若说他是妄心,更不正确。如果说他是真心,也对。因为离此阿陀那识心体,再也没有真心可以被寻觅出来。
若说他是妄心,也对。因为他所含藏的分断生死种子还没有被消除掉。
可是这个道理很难理解。所以佛说:这个如来藏心体若说是真心,或者说他不是真心,真是很难说的清楚。由于很深奥难解的缘故,恐怕简单宣说,以后众生都会迷惑,所以我释迦摩尼佛大部分时间,都不为人解说这个法义。这就是经文中的经句: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