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典故护国真经威力无穷,四大天王拥护,
2025/5/11 来源:不详佛教推崇知恩报恩,讲“上报四重恩”,即报答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其中的国土恩就是指国家恩。佛弟子虽然修行的是出世间的佛法,但始终不曾忘却报答自己祖国的恩德。由此可见爱国报国一直是佛教的优良传统。
释迦牟尼佛佛教的爱国传统可以追溯到佛祖释迦牟尼佛在世之时。佛陀曾经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迦毗罗卫国,而三次阻止琉璃王的进攻,堪为爱国护国的榜样。
据《增一阿含经》记载,憍萨罗国国王波斯匿王想要迎娶迦毗罗卫国释迦族的公主,释迦族虽不情愿,但也不敢得罪国富兵强的波斯匿王,王室成员摩诃男想出了一条妙计,以一位婢女所生之女冒公主之名嫁给波斯匿王。后来这位婢女之女为波斯匿王生下一子,就是琉璃太子。琉璃太子八岁时,奉其父王之命到迦毗罗卫城学习射箭之术,当时正逢释迦族在城中建成了一座富丽堂皇的讲堂,并迎请佛陀前来说法以及接受供养。琉璃太子率领五百位童子也一同前往讲堂,他进入讲堂后登上狮子座,怎料许多释迦族人都辱骂他是婢女之子,并将他赶了出去。琉璃太子怀恨在心,并立志将来定要复仇。
佛陀独坐枯树之下后来琉璃太子继承王位,成为了琉璃王,他并未忘却当年与释迦族结下的仇怨,于是率领大军进攻迦毗罗卫国。那时早已成道的佛陀得知祖国有难,于是赶到琉璃王大军途中必经之处,独自坐在一棵枯树之下,任凭烈日暴晒。琉璃王见到佛陀,便前来询问佛陀为何不坐在枝叶繁茂的大树下庇荫,佛陀答道:“亲族之荫,胜外人也。”意思就是自己同族亲人的庇荫是最为宝贵的。琉璃王被佛陀爱护自己祖国和族人的精神所深深感动,于是率军打道回府。
琉璃王如此三次攻打迦毗罗卫国,佛陀每次都坐在途中枯树之下,琉璃王便撤退了三次。当琉璃王第四次领兵进攻迦毗罗卫国时,佛陀知道这是释迦族共同造下的无法扭转的定业,虽然于心不忍,却也无能为力,不得不放弃了拯救族人的努力。
佛陀教化慈悲伟大的佛陀是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举世共尊的圣人,是三界六道众生的导师,虽然放弃王位而出家修行,但始终不曾忘却自己祖国和族人的恩德,即使深知定业不可转,还是先后三次独自劝退琉璃王的进攻。佛陀以感动人心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他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深刻诠释了什么叫“出家”却未“出国”。
以佛陀为榜样,佛教历代高僧大德中从来不乏爱国的典范。唐代玄奘法师一生笃志佛学,曾历尽千难万险前往天竺求取佛法,受到天竺僧俗的普遍崇敬与挽留。天竺是佛陀的故乡,是玄奘大师心向往之的地方,但玄奘大师还是不能割舍自己对祖国的眷恋,学成之后毅然决然地返回故土,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金光明经》在佛教的多部经典中有护国利民思想,比如《妙法莲华经》《仁王护国般若经》《金光明经》等。
《金光明经》中的《四天王品》讲述的就是天王护国思想。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宣讲《金光明经》时,北方多闻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等四大天王同声赞叹,并发愿带领二十八部诸鬼神、无量百千鬼神以及天龙八部,共同护持所有宣讲受持《金光明经》的国土和人民,为他们除去灾患,令他们得到安稳。
佛陀说法佛教有三宝,即佛、法、僧。佛,指佛陀,是大彻大悟的圣者;法,指佛陀之教法,体现为经典;僧,指出家僧众,乃住持佛法之人。佛教的佛、法、僧三宝无不蕴藏着护国利民之精神,佛弟子要依教奉行,爱国爱教,宣扬正法,利乐有情。
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祈祷:正法永住,世界和平!
作者:袭非凡(非凡之音)
深入经藏,演畅法音,匡扶世道净人心。
(本文系原创首发,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