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时必须要懂什么是机锋如何参透机

2025/4/4 来源:不详

题记:学《坛经》,长智慧,去烦恼,求幸福。

一、《坛经·机缘品第七》经文(系列之六)

……

#学佛#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

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师曰:“汝曾作什么来?”

曰:“圣谛亦不为。”

师曰:“落何阶级?”

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弘济禅师。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扣。让至礼拜。

师曰:“甚处来?”

曰:“嵩山。”

曰:“什么物,恁么来?”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师曰:“还可修证否?”

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

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

……

二、经义“人生君”试解

行思禅师,江西吉安人氏,俗姓刘,听说惠能弘法,影响甚大,于是专门来六祖处参礼。

见六祖后曾问道:“怎么做就不会落入有阶段的渐修,达到顿悟?”

六祖反问道:“你曾修了些什么?”

答曰:“我甚至连圣谛都不修。(圣谛:是佛陀或阿罗汉等佛教圣人所通达、传授下来的道理,是佛教徒公认且必修的最基本道理,一般包括,对人世痛苦的根源以及对治办法的探讨)”

六祖曰:“你落到哪个渐修阶段了?”

答曰:“我连圣谛都不修,还会落什么阶段?没有阶段。”

后来,六祖非常器重行思禅师,指定他为众僧首。一日,六祖对行思禅师说:“你已学成,应该去自主布道了,别让我们的法门断绝了。”

怀让禅师,金州人氏(今陕西安康)人,俗姓杜氏。开始师从嵩山安国禅师学道,后经安国推荐,来六祖处参礼学禅。怀让初见六祖曾有一段著名对话:

六祖问:“从哪里来?”

怀让曰:“从嵩山来。”

六祖问:“什么东西?怎么来的?”

怀让曰:“说成什么东西也不对啊。”

六祖曰:“还可以修行参证吗?”

怀让曰:“能修行参证就不是无,总会有个修行参证的主体,如受到染污,这个主体就不可得了,呈现的只会是五蕴和合体了,这就难修证真如了。”

六祖曰:“‘不染污’是诸佛护持的东西。你需不染污,我也需不染污。天竺(即印度)籍禅宗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曾预言:‘你的门下会出一马姓弟子,将会大兴禅宗。’这个预言会应在你身上,你要记在心上,不宜早说!”

怀让豁然开朗,深契祖师之意,自此始,侍奉祖师一十五年,禅修日臻深奥。

后来,怀让去了南岳,将禅宗发扬广大。

三、启示“人生君”试评

1、惠能与今天的禅宗

在禅宗界,六祖惠能是一代宗师,影响所及直至今天。我们不禁要问:他的禅学是如何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他的后学还有哪些高人?

此段经文讲到了惠能的两个高足,这就是禅宗史上大名鼎鼎的“青原行思”禅师与“南岳怀让”禅师。今天中国、日本、东南亚一带的禅宗,大多是经这两位大师留传下来的。

行思是江西吉安人,受到惠能点化后,住在吉安青原山静居寺传禅,因此世称青原行思。据史书记载,“四方禅客,繁拥其堂”,他的禅门非常兴盛。,

行思门下出了一代高僧“石头希迁”,希迁是广东高要人,得道后,在位于湖南的南岳衡山一石台上结庵修行,于是人称“石头和尚”或“石头希迁”。

禅宗界著名的“云门宗、曹洞宗、法眼宗”相传就出自石头希迁。行思、希迁是唐代人,而云门、曹洞、法眼宗大兴于唐末宋代。在流传过程中,这三宗后来渐渐失传。

惠能的另一高足是怀让禅师,怀让是陕西安康人。怀让离开惠能后,常住南岳般若寺,因此世称南岳怀让。

相传,沩仰宗和临济宗就出自南岳怀让一系。尤其是临济宗,流传所及一直到今天。相传,今天我国大陆、台湾以及日本、东南亚的禅宗大多深受临济宗的影响。

另外,热爱佛学的人大多听说过类似于“棒打、脚踢、断喝”之类的相当另类的传禅故事,这些故事大多出自上述的禅宗五宗,即云门、法眼、曹洞、沩仰、临济。尤其是临济宗,向来以禅风凌利著称。而这些宗派都与六祖惠能有着千万缕的联系。

2、机锋

在我们外行人看来,禅师之间的对话往往前言不搭后语,大有宛若天书之嫌。这就涉及到了一个禅宗独有的概念:机锋。

何为机锋?

用随手拈来的生活现象来传达神奥的、难以言表的禅理。这,大约就是禅宗之“机锋”意了。

禅理深奥,需要“悟”,需要灵光一现豁然开朗。尤其麻烦的是,精微禅理往往不能说,也说不出,因为人类的语言需要借助逻辑、借助理性来表达。而精微禅理是反逻辑、反理性的。

禅师们既想传达禅理,又没法用逻辑的方法说,怎么办?

聪明的禅师就巧妙借助生活现象,说一些看似反常的、不合逻辑的语言,以使听话者领悟到那个想要传达的禅理。于是这种“机锋”式传禅法在传禅中大行其道。

这段经文中,惠能与行思、怀让的这段看似前言不搭后语的对话,恰恰是惠能与这两位弟子的“机锋”,这里包涵着较深刻的禅理。

在“人生君”看来,这里传达出的禅理应该是“无我”。

成佛需要“见性”,“见性”了也就“无我”了,或者说,要“见性”就得修“无我”,把世俗意义的这个“我”泯灭掉。

这,是惠能禅的核心,因此也是入惠能禅的第一步。

因此,此处惠能问:“什么物,恁么来?”,怀让答:“说似一物即不中”。在我们俗人看来,惠能问的是“你是谁”,那我答“我是怀让”不就可以了?

如果这样回答就是“有我”了,就把这个五蕴和合的怀让当成实相了。这显然通不过惠能老师的这第一考。

怀让很聪明,一句“说似一物即不中”就传达出了“五蕴和合不是我”的禅之真理。这让惠能很满意。

在“人生君”看来,此段经文的禅意大约等同于“梁武帝见达摩”公案中的“对面不识”之机锋。(相传,梁武帝问达摩:站在朕的对面是谁(意即你是谁)?达摩对曰:不识。)

(读者朋友们同意我的上述观点吗?欢迎留言讨论,欢迎点赞鼓励!)

正宗尼泊尔六瓣大金刚菩提手串6瓣红皮男士佛珠手链菩提子手串淘宝月销量¥6.8¥34.29购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93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 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