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

2024/12/18 来源:不详

示初机其一(洪諲)一步一登临,无非般若心。逢人只么道,终不误他人。

写作背景

到了宋代以后,佛教的影响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宋代的帝王大多都奉行三教并举的政策,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和空间。三教并举的政策,为新学说、新思想的出现提供了基础,三教融合出现了新的理论和实践。

佛教在与儒家、道家思想的融合、吸收基础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儒家的孝治的伦理思想,开始被佛教的伦理体系所吸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宋代佛教区别于历代佛教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宋代信仰佛教的士大夫很多,他们支持佛教和儒教并行的一种治国理念。

宋代的士大夫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修养,而且空闲较多,他们大多喜欢寄情佛教来寻求精神慰藉。士大夫们笃行佛老,他们与僧人参禅问道。士大夫们的诗作也大多涉及佛老,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士大夫的精神风貌,以及宋朝佛教的文化生态。宋朝佛教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影响更为明显。与士大夫相比,平民百姓的对于佛教的信奉更为虔诚。突出的表现就是人们对于寺庙的顶礼膜拜。

作品欣赏

这首诗作是禅师写的演法纲要的诗作。“机”这里是根机、机缘的意思。众生的根机,有利有钝,分为上、中、下三种,因而佛门设教,根据众生“机性”利钝不同,而分别设教。《最胜王经》说:“此诸众生,有上中下,随彼根性,而为说法。”

禅师的这首诗作,与一般意义上的“机性”有区别。禅师的用意在于提示学僧,在演法的时候应该把握最基本的纲领。“般若”原来是梵语,这里是智慧的意思。禅师以步步登高作比喻,说明修习佛法就是一步一步地修习智慧之心。

禅师认为如果能一步一步地增进智慧之心,达于佛的大智大便可以灭掉一切烦恼,除去一切尘世污染,而证入涅槃真如、常乐我静的永恒之境。正因为智慧如此之重要,所以佛家历来都非常重视智慧的作用。

不仅把般若之智比作般若船,以便乘船渡过生死之苦海;还把般若之智比作利剑,依靠般若之剑就可以斩断迷痴烦恼之树;甚至还把般若比作佛母,诸菩萨因为智慧可生佛,生诸菩萨。

《大品般若》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

因为智慧可以除去烦恼,渡过苦海抵达成佛的彼岸。简单点说拥有智慧,就有了成佛的重要条件,拥有了佛教的一切。所以禅师才说,修习佛法无非就是一步步地增长智慧之心。了解了般若是佛法修习的核心,针对尾联的理解就更简单了。

禅师说传授佛法的人逢人便讲修习佛法,就是修习般若之智佛法修习的根本和大要。如果真的修得了般若之智,就真正达到了佛的境界。因此禅师说“不恨他人”,也就是说不致使人背离佛法,误入歧途。

本诗是禅师向弟子开示说法时应该把握的基本要领。一般来说禅师徒弟众多,对佛法的修习也深浅不一。大约是为了防止一般徒弟演示佛法时走火入魔,禅师才有这首禅诗。

大德高僧

洪諲,宋代僧人,安徽全椒人。他师从首山省念禅师,接受禅师印记,是法嗣弟子。禅师以一钵自足,别无他求。禅师年高德厚,诸方尊崇。禅师年80余岁时圆寂。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85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