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简牍敦煌遗书等珍贵文物将首次在国
2023/11/6 来源:不详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年1月14日,“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将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展厅开始预展,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乘客从国家图书馆地铁站E口内进入展区,可以看到四个专题的文物仿制品11种。国家图书馆结合展览主题,与京港地铁联合主办的M地铁·图书馆推出地铁公益文化项目推出“探寻文明的印迹”活动。新京报记者薛珺摄
展览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据了解,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20世纪初中国学术的“四大发现”。“四大发现”的相关文物,有的收藏于国家图书馆,有的收藏于各地博物馆、研究院,还有的收藏于相关档案保管机构。
媒体记者参观展览。新京报记者薛珺摄
本次展览首次将分藏于各处的四大文献荟萃一堂,展出面积近平方米,集中了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共种,件,也是目前为止“四大发现”文物最大规模的展览。
媒体记者拍摄甘肃简牍博物馆藏《塞上烽火品约》(仿制品)。新京报记者薛珺摄
其中,“殷墟甲骨”专题共展出展品50种54件,分为“重现的文明”“神秘的文字”“神奇的王国”“探索的旅程”四个单元,包括甲骨实物展示、考古发掘资料图片、相关研究成果集锦等。
国家图书馆藏居延汉简《“肩水金关”简》。新京报记者薛珺摄
亮点展品有记载商王田猎,猎获麋鹿和兔的龟腹甲残片甲骨,上面的“兔”字象形基本把兔子的前后腿、小短尾等外形表现出来,十分生动传神。
甲骨。新京报记者薛珺摄
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中尺寸最大、字数最多的甲骨,记录了商代日食——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载之一的甲骨也在其中。
甲骨。新京报记者薛珺摄
此外,甲骨经著名甲骨文专家董作宾与其他甲骨碎片缀合,确定了商王世系,不仅印证了《史记·殷本纪》中相关记载基本正确,还对《史记·殷本纪》所记载商王顺序进行了修正,解决了商王世系的重大疑问。
“敦煌遗书”展览选取了不同时期敦煌石窟的纹样、佛像等元素,并在展厅中大面积采用经典洞窟壁画,营造出璀璨瑰丽的敦煌特色,展示敦煌遗书中盛衰相继、融汇中西、异彩纷呈的中古世界。为全方位展现长卷,展览采用了大量长通柜,尽可能让观众看到展品全貌。
《四分律初分》。新京报记者薛珺摄
“敦煌遗书”专题展品共计49种,50件,全部藏于国家图书馆,还有部分由敦煌研究院提供的数字壁画资源。亮点展品包括抄写于西凉建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年1月30日)的《四分律初分》,是现存最早的抄本,同时也是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中有纪年的最早一卷;还有为抢救敦煌遗书,年护理陕甘总督毛庆蕃呈送清学部的样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五十七》,完整保存了卷轴装书籍的形态。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五十七》。新京报记者薛珺摄
此外,“明清档案”专题展出展品69种件,包括用以盛装皇帝圣训、实录等珍贵典籍的清代金匮、现存清代唯一一件完整的秘密立储匣——道光帝秘密立储谕旨并匣(仿制品)等。
清光绪时期的文科大金榜(仿制品)。新京报记者薛珺摄
用以盛装皇帝圣训、实录等珍贵典籍的清代金匮。新京报记者薛珺摄
现存清代唯一一件完整的秘密立储匣——道光帝秘密立储谕旨并匣(仿制品)。新京报记者薛珺摄
展览开展后,国家图书馆还将通过直播活动、线上展览等方式增进与观众的互动,同时,开发展览“线上超现实看展体验项目——古籍巡游记”,选取重要展品近30件,利用VR技术生动讲述展品故事,将文物陈展与VR技术深度结合,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古籍“活起来”。
编辑刘茜贤
校对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