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虚空藏菩萨,利乐众生普贤菩萨,纯一

2023/6/14 来源:不详

白癜风有治好的办法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31024/4278885.html

佛教之中的人物众多,大家求神拜佛的时候往往只知道拜的是谁,却忽视了其历史意义跟功德,这样的行为岂不和掩耳盗铃一般,又怎会得到保佑?所以说礼佛之前还是应该对其有一定的认识,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佛学中的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

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表示福、智二藏无量,等如虚空,广大无边之意。又作“虚空孕”、“虚空库”、“虚空光”等,佛教八大菩萨之一。

虚空藏菩萨为三世诸佛第一辅臣,功德浩荡遍满虚空,智慧无边恆沙难喻,忍辱心如金刚,精进猛如疾风,具足一切三昧,为一切众生无上福田,一切人天所应供养。此尊在众多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

他因其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如愿满足世人的需求,使众生获得无穷的利益,故有此名。

常见此菩萨形象特点为顶上有如意珠,作紫金色;若见如意珠即见天冠;此天冠中有三十五佛像现;其手持白莲华中亦有如意珠现十方佛像。此菩萨流出无量之法宝,普施所欲者利乐众生。

佛教密宗所供奉之五大金刚虚空藏,分别为法界虚空藏、金刚虚空藏、寳光虚空藏、莲华虚空藏、业用虚空藏五位菩萨。依据密宗教义,五大虚空藏菩萨为五方佛入如意宝珠三昧的象徵。以此五大菩萨为本尊的密法,被称为五大虚空藏法。

他是密教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之主尊、现图胎藏曼荼罗释迦院之释迦右方胁侍、金刚界曼荼罗贤劫十六尊之一。

此菩萨名字中的“藏”为含藏万法、无所不包含之意;“虚空”意为大、无尽。可含藏万法之无尽虚空即为自在圆满的法界自性。此自性为“常”、为“金刚不坏”。

从形象比喻上看,此尊手持金刚不坏智慧之剑,无坚不摧,可斩诸烦恼心;但若依理,此剑却不可斩众生自性心,因为剑的本体就是明了法界自性的般若智慧。

所谓剑不斩剑、空不碍空、指不自指,无能斩、无所斩、无斩者,所以斩之不散、合之不聚。无聚合之相,亦无散灭之相,离一切相而契入本体,无一法可立、无一法可得,是为“虚空藏”。

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乃是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象徵理德行德的菩萨,和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同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被合称为“华严三圣”。即文殊驾狮子侍如来之左侧,普贤乘白象侍右侧。

若以此二胁士表法,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

佛经有云:“普贤菩萨者,‘普’是便一切处,‘贤’是最妙善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

普贤菩萨所乘之六牙白象,六牙代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四足代表四如意,即四种禅定。文殊、普贤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以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

行者于日常修习中应以具足四大菩萨的“悲、智、愿、行”为方向。“起心动念”如同观世音菩萨一般的慈悲胸怀;“信念决心”如同地藏王菩萨一般的宏图大愿。

“应机善教学”如同文殊菩萨一般的正德智慧;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若要真修实证还需“行”如普贤菩萨一般的广大行愿。

普贤菩萨十种广大之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恆顺众生、普皆回向。经中一一述此十大愿,明其功德无量,临命终时,得此愿王引导,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然此十大愿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故亦称普贤之愿海。以此菩萨之广大行愿,一般称为大行普贤菩萨。

在密教中,普贤与金刚萨埵同体,列于金胎两部曼荼罗中,是为密教普贤。金刚界曼荼罗中,为贤劫十六尊之一,安置于北方四菩萨之最下位,密号普摄金刚,三昧耶形为剑形。形像依会之不同而有别,微细会左手握拳安腰,右手执利剑。

供养会以二手执莲花举于胸前,莲花上有利剑。胎藏界曼荼罗中,列于中台八叶院之东南隅,身呈白肉色,戴五佛宝冠,左手以拇指、食指执莲花,莲上有火焰围绕之利剑。

右手臂伸开仰掌,屈无名指、小指。三昧耶形为莲上剑。密号真如金刚。此外,尚有以普贤延命菩萨为本尊之修法,称为普贤延命法。

我国四川峨眉山夙为普贤菩萨之道场,传为晋代蒲翁所开创,于圣寿万年寺安置普贤菩萨之像,宋太宗敕造二丈金铜像,并建大阁以安置,尔后崇信甚盛。

好了,佛教:虚空藏菩萨,利乐众生;普贤菩萨,纯一妙善,备具众德就为大家介绍到此,还望大家在烧香拜佛求庇佑的同时,也可多学学菩萨那般向善渡人,须知种什么样的因,最终才能开出什么样的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52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