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是佛教的根本教义
2023/6/10 来源:不详菩提是佛教的根本教义。证得无上菩提果位的人就是觉者,也就是佛。维摩诘讲菩提提出了大乘的观点。
一、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菩提相是觉悟之后的相,也就是佛性的所在。菩提的本义即是觉悟、智慧。只有佛所证得的菩提,才是无上菩提,是佛教最高觉悟的智慧,又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都具有菩提相,是大乘成佛的观点,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佛性、众生皆平等具佛性。众生因执著“我”,迷于世间种种分别、妄想、执著,起贪嗔痴,造就恶的因缘,才会在六道中轮回沉浮。
二、解释什么是菩提
菩提是众生本性所具,而不是通过身心的修行得到的。所谓菩提,也无非是安立的假名,代表佛的智慧德行,其真实的名字是“性空”,即万事万物皆无主宰,离去一切执著即是解脱的智慧。所以,菩提是空。一切有形相的事物都有生灭,不生不灭的境界就是菩提,所以,菩提是进入涅槃而去除一切幻相后才能证得的。
菩提不可观察,因为一切观察到的都是尘缘幻相;菩提不是经过修行任何所能证得的,因为所有修行法修行时都会留下记忆而有幻相,而菩提是没有任何幻相的。断除所有见解及执著、从一切妄想中解缚,除去一切身心障碍,拼弃一切愿望欲求就是菩提。
不执著于任何法相才能证得菩提:菩提是顺(随顺真如)、住(法性永存)、至(无所不至)、不二(无法意之分别)、等(等同虚空)、无为(无生灭相)、知(了知众生)、不会(六根六尘不相会合)、不合(离开烦恼习气)、无处(远离色相、无有处所)、假名(假立名相)、如化(如幻如化)、无乱(常清静)、善寂(纯粹寂灭)、无取(心无攀缘)、无异(诸法平等)、无比(无所比喻)、微秒(微细奥妙而难知)。
三、五种菩提:它们含摄了佛法的整体内容
1、发心菩提:凡夫在生死之欲界,初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心和大悲心,即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2、伏心菩提:发心之后,依从本誓愿去修行,从六度的实行中,渐渐制伏烦恼,降伏其心,逐渐悟到性空的境界。
3、明心菩提:折服身心之粗烦恼后,进而实修止观(禅定和般若),断一切微细烦恼,彻悟离相菩提,即实相。
4、出到菩提:证得空性智慧,修习方便道,庄严佛国,成就一切众生,渐出离三界,灭系缚之烦恼,获一切智。
5、无上菩提:断绝烦恼习气之根,能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即圆满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佛果之觉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