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心经第三期两位作者
2023/11/20 来源:不详欢迎来到得来联盟,看到就是学到,学到就是得到。得(第三声)来~
在正式解读《心经》之前还想讲讲两个译本的作者。先说说第一个汉译本的作者吧。
一、第一个汉译本的作者——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农历4月13),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祖籍在天竺(今印度境内),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中国新疆库车)。
父籍天竺,后为龟兹王国师,母为龟兹王的妹妹。也就是说鸠摩罗什属于混血。罗什于公元年生于龟兹,七岁随母出家,游北天竺,后回龟兹。他广学大小乘经论,尤精大乘空宗中观学说,深得般若性空义理的三昧,在西域说法传教,声誉很高。前秦建元十八年,苻坚在道安一再建议下,派遣大将吕光进军西域,破龟兹,迎接罗什来长安。公元年,罗什随吕光至凉州,于是滞留此十七年。后秦主姚兴于弘始三年再次出兵凉州,又将罗什迎回长安,待以国师之礼。
鸠摩罗什从小就表现出天资超凡的特性,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对汉语汉文也十分娴熟,佛学造诣也是极其深厚的。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还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是三藏法师第一人,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翻译学的鼻祖,语言学大师。
后秦弘始三年入长安,至弘始十一年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论,系统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总计翻译经律论传94部、卷,其中“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三论宗主要依据;《成实论》为成实学派主要依据;《法华经》为天台宗主要依据;《阿弥陀经》为净土所依“三经”之一等。
二、流传最广的汉译本作者——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是中国唐代旅行家、译经家与高僧。又称唐三藏,当时凡通经、律、论三藏者均称之为三藏法师。他生于公元年前后,俗姓陈,名祎。十三岁时在洛阳出家。他勤奋学习经典,到处参访名师,当时唐朝的佛法十分昌盛,但所译的经文却多讹谬,异说纷纭,玄奘经常感到困惑,无从获解。特别是对于“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深感疑惑,于是兴起去印度求法以会通一切的念头。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粒、佛像7尊、经论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唐贞观年间,玄奘为了探究《瑜伽师地论》,悄悄地自长安出发,越过严密的军事关防-路西行,开始了向印度那烂陀寺的万里长征。在当时缺乏地理知识交通条件又极为落后的状况下,要由中国中部徒步走到遥远的印度,是极其困难的事,好在有高昌国王的帮助(高昌即今天的新疆吐鲁番一带),玄奘顺利越过了险恶沙漠和天山屏障,游历了当时的西城诸国(即今天的中亚一带),最后来到喀什米尔和印度各地学法,并在印度有名的那烂陀寺学习与讲学。贞观十九年正月玄奘带着梵文经典匣、部回到长安。在这之后主持国家译经场,专门从事翻译,十九年间共译佛经75部、卷,《心经》和他一心向往的《瑜伽师地论》都在其中。玄奘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又精通梵文,所以他的译文流畅优美,而且忠于原意,他所翻译的经、律、论三藏圣典最为精确,译经的数量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最多的。
好了,今天的解读就先到这里了,欢迎收看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