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中的阿罗汉为什么不能证达究竟有哪些障

2023/6/21 来源:不详

阿罗汉是声闻乘,泛指在原始佛教期,部派佛教期,小乘佛教期,听闻释迦教法,而开始修学佛法的众生。阿罗汉主要学习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内容。修行主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波罗蜜。最终目的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证无余涅槃而解脱。后大乘佛法兴起,创造了菩萨″这一概念,并加入了修学般若的内容,用于区分小乘的修法。

阿罗汉也分因地与果地,凡修学小乘佛法,以寂灭解脱为最终目的众生,为因地阿罗汉。修学小乘佛法,寂灭入无余涅槃,不受后有的众生,为果地阿罗汉。所以在佛经中的,千二百五十人具,皆是大阿罗汉″,此中的阿罗汉其实是因地阿罗汉。同果地佛一样,果地的阿罗汉,一旦寂灭入涅槃后,就不会再来,所以此世间不仅无果地佛,同样也没有果地阿罗汉。释迦驻世弘法时,跟随其修学的信众,大多都是为了自己的解脱,所以释迦为他们宣说的是苦,集,灭,道的四圣谛,教授的是主修禅定,寂灭入涅槃。而具传说,在释迦涅槃前,宣说了涅槃经,在此经中才开示了常,乐,我,净″的真正成佛之道。

那么为什么声闻乘的阿罗汉不能证达究竟呢?主要是阿罗汉自利的发心,以及对寂灭与涅槃的错误见地。在大乘中观派中道思想出世以前,佛法中对如何寂灭,是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的。在原始教义中对于寂灭,释迦只说了要放下一切,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①那么阿罗汉在修学四禅八定,至非想非非想定时,再向上一步就会迷昧,不知如何修。释迦说放下一切″,阿罗汉就易执无一切的顽空断见,而落断灭空中,实则并未寂灭入道。(去年看过一张图片,泰国国王为一阿罗汉在剪指甲,此阿罗汉据说已打坐入定一百多年了,此阿罗汉恰是堕入了此顽空定中而不能出。)

②若阿罗汉前世所修福报资粮足够大,在非想非非想定不执顽空,则能向上一步,感内外尽一切处的空相,即是天人合一之境,即为亲证阿赖耶识之境,即为心经内容描述的境界。若执此尽一切处的空相为有为我″,就不能寂灭入涅槃。实则证达此境,还未出三界寂灭,还未入涅槃,还未亲证不生不灭的真如佛性,还未了生死。

③当阿罗汉证达阿赖耶识境之后,不执空有两边,而且修行功夫得力,真正能放下一切时,则此尽一切处的空相就会融转,则虚空粉碎,神识出体,而出三界。

④神识出体后,依然不执此神识为有为我″,则能所,相识俱灭。此才为寂灭而入真如涅槃。若神识出体后,执此神识为我″,则为道家的神仙术,密宗的神通术。禅宗黄龙禅师与吕纯阳斗法的公案中,黄龙禅师骂吕洞宾是个守尸鬼,纵活八万劫,终究落空亡。此公案正是说的此境。(神识出体后,即为跳出三界,虽能活很多劫,但并未亲证不生不灭,终究还是有生灭的,最终还是会落空而亡。关于神通,在证达阿赖耶识后,即会发通,先发宿命通,后神识出体则会发其他诸通。但万般神通皆下品,唯有空空是大道。有神通者,并不一定证达究竟,而且执神通者,反而会障碍自继续向上的佛法修学,关于神通的内容,以后有机会再讲。)

⑤阿罗汉在寂灭入涅槃后,因发心自利,同时又已舍弃一切,与真如本源和合为一,而真如本源,本为随眠无记,是故阿罗汉一旦寂灭进入真如涅槃,则无以复生,且无念,无知,无觉。同时,随着真如本源的灵动幻化,而幻化成其他诸种类之法,之后就又有了生灭。故说阿罗汉断间断生死,未断变异生死。

最后,阿罗汉不能证达究竟的原因,第一是发心不够大,只自利,无利他心,从而导致其入真如涅槃后,无以复生。第二是未持中道见地,导致了非想非非想处定,向上一步,要么执空堕入顽空定,要么执有不能寂灭。所以大乘佛法兴起后,针对以上弊病作了改进。学人修学大乘佛法,不仅要发出离心,同时还要发菩提心。由此度人一念,能在学人入真如涅槃后,凭此一念复生,而能证入自性涅槃,从而避免落入小乘,成为焦芽败种的阿罗汉。

而针对阿罗汉不知如何寂灭的问题,大乘佛法提出了中道思想,不执有无,常断,生灭,垢净等两边知见,放下一切执着,则可顺利寂灭而入真如涅槃。凭度人一念,真如处复生,即可证达自性涅槃,亲证不生不灭之真如佛性,从而了生死。

感谢您的阅读!您的鼓励就是我们原创的动力!您的疑惑就是我们原创的方向!

更多精彩原创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53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