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谈的房山石经刻经始末二
2023/6/20 来源:不详一座山,一万块石,数十代僧人,一位公主、多位不同民族的皇帝,
甚至赵孟、董其昌等大师也致力于这项伟大事业,在不同时代多次震动朝野,现在已经开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旅程,而极少为人所知!
不朽传奇!——《房山石经》刻经始末(二)
年,以南塔铭文为线索,于南塔南发现地穴。地穴南北长19米,东西宽10米,深5米,分为南北两穴,中间用墙隔开,两边共计经石块。年,一万余块石经挖掘整理后,存放在简陋的库房。现在的地宫是年专为回藏辽、金石经所建。就座落在原石经出土穴之上,面积平。
石经山就在云居寺东北,从云居寺路口往北过一个检查站,再往前不远处向左上山,就到了。买过票后,从右手边小路开始爬山。正路已被一条铁路截爬到施茶亭,大门前有一唐式密檐塔,五层檐。塔身是新的,塔檐是附近发现的古塔残件,新旧拼凑而成。
施茶亭再往上走,有一条千年古道。这条道开凿于隋大业年间,正是为了运输石经、石板而修。已有1多年历史。
古道边有一口古井,也是刻经先人所凿。
再往上,即是第一、二窟。石经山共有9个藏经洞。这九个洞中,雷音洞最大,也是唯一开放的,其它洞窟都是将经板藏入即封死。历史上也许有过破坏,但是现在的其余8窟依然是封死的,可以从门缝看到,里面密密麻麻摞满石经板。
9个洞窟分两层,下层这两窟是静琬的第四代弟子惠暹所凿,一窟藏经块,二窟藏经块。
第一、第二藏经洞
再往上走,是剩余7洞,7洞都是开凿于唐代。左手边是藏经七洞。此洞藏经13部、道经一种,卷,共块,包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般涅盘经》、《妙法莲华经》等。
第七藏经洞
旁边是藏经六洞,即董其昌题字“宝藏”之洞。除佛经外,洞内还藏有明宣德三年(年)道教两大宗派代表人物全真教陈风便、正一教王至玄等所刻道经。洞旁边是《四大部经成就碑记》。
再往上走,就是雷音洞。窟外壁有方正的大门,朝向东南方,原应是石门,现已是朱漆木门。两侧为方形落地石窗。窟内为方形窟室,四面墙贴满石经板。连门和屋顶之间的狭窄长条空间都刻满经文。柱子雕千佛。每一面都雕两列小佛。一根柱子共计16列17排,尊小佛,四根柱子就是尊。石室中间地面就是佛舍利出土穴。
雷音洞再往里走是第四、三藏经洞。洞门封死,里面都堆满石板。
第三、第四窟
第七藏经洞东北边是两口古井。古井上方的崖壁上雕有两尊摩崖造像,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
二佛说法
古井边是第八、九藏经洞。第八洞藏经69部,余卷,共计块,包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一》、《金光明景胜王经》和《观音普门品》等。第九洞藏经部,卷,共块,包括《太子和休经》、《大灌顶经》、《放光般若波罗蜜经》等。
第八洞
第九洞
第八洞和古井之间的崖壁上方有一小壁龛,内有一碑,名为《玉皇宝诰碑》。明末道教弟子也想在此山刻道家经典,但当地寺僧不同意,于是他们带来此碑作为在此山刻经的依据,寺僧一看,天命不可违,就同意了,并为他们提供吃住的场所,还将道教经典和佛教经典共同藏在第九洞中。
玉皇宝诰碑
第七洞旁边,有一条陡峭的石阶,从此上山,即可到金仙公主塔,此塔在雷音洞的上方,坐西北朝东南。
此塔为唐代方形密檐石塔,现存七层塔檐,高三米余。正面开一尖拱券门,两侧力士,与云居寺四唐塔形制相似,,尖券旁边还有一段题记,题记刻于辽太平六年(年),内容记述永兴宫都部署权知军州事韩绍勋与县郡夫人及儿女一同前往石经山巡礼烧香,见佛像残缺不全,故补接齐全,并将此善行记于塔壁上。
塔身西侧塔铭为《云居石经山顶石浮图铭并叙》,下部已漫漶不清,隐约可辨认。根据铭文可知,此塔建于唐开元九年(年),原为九层。
塔身后壁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唐金仙公主请译经施田记》,塔身下部的碑文已难辨认。
铭文记载开元十八年,金仙公主奏请将0余部新旧译经赐予范阳县(今涿州,辖区包括石经山)作为刻经范本(此时还没有印刷术,经书全部是手抄卷子,十分珍贵),并将附近大量土地赐予云居寺,供养寺僧。金仙公主是唐玄宗的第八妹,自幼崇信道教,十八岁度为女道士,筑观京师,以方士史崇玄和叶法善为师。但她同时也支持佛教发展。也正是在她的支持下,惠暹开凿了第一、二藏经洞。此塔也是因为公主的善行,才被称为金仙公主塔。
一生一世,当然好帖!
诚谢